公告版位
隨意窩同步聯播 http://blog.xuite.net/newmoon236/twblog

目前分類:低調溫柔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曾見拍賣曾推出一件海八怪(圖一),紋飾奇特,造型稀少,為唐演變至宋時期之酒器。

image

圖一 海八怪橢圓洗

 中國人好禮,尤重酒宴。自古酒宴即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盡禮(禮飲),另一個階段為盡飲(樂飲)。這其中發展出很多的酒器與文化,<詩,周南,卷耳>鄭箋:”觥,罰爵也。….旅酬必有醉而失禮者,罰之亦所以為樂。”。“旅酬 酬亦作酬, 主人進賓客之酒, 謂之獻; 賓客還敬主人之酒, 謂之酢; 主人先自飲, 然後勸賓客飲之酒, 為之酬。<禮儀-鄉飲酒禮>鄭注: “, 勸酒也。,”旅, 序也,於是介酬眾賓, 眾賓又以次相酬”旅酬即為賓客間之勸酒,此處的介為依序身分轉換從受酬者轉換身分為酬者,一個接一個。旅酬影響至後世,一為舉杯飲酒需盡,即現在所謂乾杯, 一為依次盡杯,即為唐人所謂”巡飲或依巡”,而失禮者的酒器或酒席中各種酒令或遊戲”罰之亦所以為樂”在唐代還是以觥器為主體。唐代的觥的樣式有角的型但是不像兩漢前的觥杯而有多方借鏡,像著名的瑪瑙羊首杯或是創新別致的酒船。

 

  酒船名稱出現於南北朝,其近緣似耳杯(圖二), 或曰羽觴, 在曲水流觴中,耳杯已經有了酒船的意象,而”觥船”指的是罰杯,在唐代已經有圖一的影子。劉禹錫有詩”罰籌長豎纛,觥盞樣如舠”,此處舠是船的意思,觥盞已經從角杯的型態轉成耳杯或盞的樣式(圖三)。唐代發展至遼和五代,酒船有魚身船型的造型(圖四左),大部分為瓷器,拍賣市場上曾出現一玉器作品(圖四右),該造型是由唐代觥型孔雀杯延續而來(圖五)。因此”觥盞為唐代酒器中由先秦之兕觥演變而來, 型制並不固定, 酒船、長杯,多曲長杯(圖六)皆為常用的型制。到了宋元時期衍伸出酒器另外一個名稱勸杯勸盞,型制一樣多樣化,如金葵花盞(圖七),此外勸杯還有另外一個型制即玉東西

image

  圖二 耳杯(羽觴杯) 圖引自[1]

image

      圖三 荷葉式金花銀酒船(杯盞) 圖引自[2]

image

圖四 魔羯魚酒船 圖引自[2]與網路

image

  圖五孔雀杯 圖引自[2]

image

圖六 唐代多曲長杯 圖引自[3]

image

 圖七 宋代金葵花盞 圖引自[2]

  玉東西在宋代為古酒器之耳杯或長杯(圖六),呂大臨<考古圖>卷八”…以玉杯為太上皇壽, 以橫長故, 後人謂之玉東西” , “又與橢通。《淮南子·齊俗訓》窺面于盤水則員,於杯則隨,面形不異,其故有所員,有所隨者,所自窺之異也。《呂大臨曰》隨,當讀橢,圜而長也。《正字通》俗作隨。”由此可知橢圓杯即為當時之玉東西作為勸杯用。在兩宋詩詞中玉東西被大量作為勸杯的別名使用。

如周紫芝<南柯子(方錢唐出侍兒,范謝州要予作此詞)>”蟬薄輕梳鬢,螺香淺畫眉。西湖人道似西施。人似西施濃淡、更相宜。 畫燭催歌板,飛花上舞衣。殷勤猶勸玉東西。不道使君腸斷、已多時。”

又楊澤民<望江南> “尋勝去,驅馬上南堤。信腳不知人遠近,醉眠猶勸玉東西。歸帽任沖泥。 春雨過,農事在瓜蹊。野卉無名隨路滿,山禽著意傍人啼。鼓角已悲淒。”

又如范大成<代兒童作立春貼們詩三首之二>”…家人行樂處, 雙勸玉東西”;蘇頌<即席獻文潞公>”舞奏未終花十八, 酒行先困玉東西”等等……

由此可見此處玉東西即為橢圓之勸杯,兩宋至今,實物已經相當稀少,故宮藏有”鹿紋水洗”之橢圓杯或橢圓洗(圖八),猶上述可知其正名應該為玉東西,延續唐代觥盞或酒船而來,大家對此器印象為橢圓杯,實則兩宋之”玉東西”。該件拍賣之海八怪橢圓洗即為兩宋時期詩詞吟頌之玉東西,為當時勸杯之器。

image

 圖八 鹿紋橢圓洗(玉東西) 圖引自[4]

自隋以來,多次征高句麗或日本因大風失利,造成人們恐懼大海海怪,因此有海八怪的傳說誕生,元代數次東征日本失利,而著名的元代瀆山大玉海(圖九)及刻劃了類似的海怪故事,該件玉東西橢圓洗的紋飾即為海八怪紋飾, 器體以波濤洶湧的海水為網底,以浮雕技法裝飾海八怪紋飾,海馬、海象、人魚、蝦蟹等各色海獸、魚類奔逐其間,岸邊一童子手持釣竿,釣向人魚,場景奇特,場面緊張生動,玄妙壯觀,有道教神仙用品器物之寄託紋飾。該件器物器型端莊大氣,紋飾奇妙瑰麗,在同類器物中幾乎難以碰到,是當時兩宋勸杯玉東西罕見的實例

image

圖九 元代瀆山大玉海 圖引自網路

 

本文亦發表於

https://mp.weixin.qq.com/s/5CFyvDD--r5Zm2Z_kG67rw

 

[1]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 商務印書館 1995 p263

[2]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三揚之水 中華書局2011 p205/207/208/217

[3]北周隋唐京畿玉器劉雲輝 重慶出版社 2000 p114

[4]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中)” 商務印書館 1995 p134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是茶
能聽 有語
千轉味 十里香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劍飾器

當年南越王墓玉器來台展覽時

劍飾器是魂牽夢引只可遠觀的逸品

見多了  其實好的真的很少的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樑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是李白借樂府古題寫的一首詩,氣勢磅礡,千古名句留傳甚廣,詩中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描述的是俠客的裝扮與行事風格。而配劍則是古代俠客之必要物件。一般來說一柄劍會配置四件玉器或其他材質(如瑪瑙)之配飾, 一般我們統稱其為劍飾器。圖一為劍飾器佩戴方式及位置和名稱[1]。

image

圖一劍飾器佩戴方式及位置和名稱[1]

自古劍飾器即為王者與貴族使用的特殊器物,呂氏春秋”世之人主,多以珠玉戈劍為寶”能在劍上有玉器裝飾,足見其身分地位,從早先考古現世南越王墓[2]的劍飾器(圖二~圖四)到最近海昏侯劉賀(事實上其也是漢代第九位皇帝) 考古墓地(劍飾器發現34件)的出現(圖五~圖七),均可以大幅的看到劍飾器在王墓裡扮演的腳色與佔有的地位。

image

圖二 南越王墓劍飾器[圖引自網路]

image

圖三 南越王墓劍飾器之劍首與劍珌[2]

 

image

圖四 南越王墓劍飾器之劍彘或稱劍衛[2]

 

image

 圖五 海昏侯劍飾器 [圖引自網路]

image

圖六 海昏侯劍飾器 [圖引自網路]

image

圖七 海昏侯劍飾器[圖引自網路]

 

而早期文物大骨董商黃浚在古玉圖錄初集[3]乃至傅忠謨于古玉精英[4]均把劍飾器放在一個很重要的收藏類別(圖八~圖十),兩本書內均有大量的劍飾器,尤其是古玉精英,圖文並茂,對各種紋飾的敘述及戰漢年代間的判定均有非常精闢的看法。一般常見的紋飾有穀紋、乳丁文、卷雲紋、勾連雲紋與獸面紋, 更精美的有高浮雕螭龍、龍鳳紋、熊虎互搏、出廓等等罕見紋飾, 精美異常, 鬼斧神工質佳者均為難得一見的藝術創作

image

圖八 古玉圖錄初集劍飾器[3]

image

 

圖九 古玉圖錄初集劍飾器[3]

1.jpg

圖十 古玉精英劍飾器[4]

image

圖十一 紅沁獸面卷雲紋劍璏(私人收藏)

image

圖十二 白玉出廓龍鳳紋劍珌, 龍鳳同器, 相當稀少, 風雅堂舊藏, 流傳有序 (出版:風雅精英p177)

 

https://mp.weixin.qq.com/s/9a6wCqoHNAqI6YuoUx41QA
 

 

 

[1] 吳堂海 認識古玉中華自然文化學會 1994
  [2] 南越王墓博物館 南越王墓玉器兩木出版社 1991

[3] 黃浚古玉圖錄出集廣亞社 1987

[4] 傅忠謨古玉精英中華書局 1989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知道我喜歡鐲子, 二十幾年前鐲子是玩玉人手上很重要的一個品類, 現在不知道是鐲少了還是大家尋覓著"偉大"的器物, 要外面看到一件能起共鳴的還真不容易, 這裡整理了一些紅山鐲子, 有館藏挖掘的, 有手上停留的, 還有的在我的盒子裡

    手鐲自古即為身分的象徵,自文化期開始漸漸從護環演變成除身分代表外亦可戴在手上與服裝或者相關環境配套成為裝飾作用的飾物。玉鐲自新石器時期就一直使用不斷至民國初年,各時期均有其代表的型制風格與手法,演變至漢唐宋元明清,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玉鐲代表的意思除了身分地位外,還有定情物及身體安康的用意,最後形成最美的一件飾品。君不見美女手上帶著一環素雅的圓鐲,手鐲在手腕即是一道彩虹, 配戴者的氣質跟靈動之氣馬上就上提了幾個層次。

 

      在紅山文化時期,手上鐲子屬於統治階級身分的使用品,考古發掘的並不常見,跟南方的良渚體系相比,時代風格相當明確與獨特,考古大多常見白化的品種,玉種與沁彩優美的均屬於此時期的稀少品相,為當時的統治階級,貴族美女的使用之器。紅山出現的玉鐲極具有當時的時代風格,有四種常見的款式,型一為內徑厚實,往外圈偏尖薄,其與當時的勾雲器或璧型器物內厚外薄的做法一致,鐲身的橫切面是一個鈍三角形而非類圓形,具有非常獨特時代特徵。考古的器物可見圖一[1-3],阜新市博物館藏有一件改制器可以清楚見到此類鐲之橫斷面(圖二)[4]。型二的紅山鐲為內緣平直,周圍微直至外鼓型(圖四)或周圍起楞平直後至週邊微鼓如圖三所示,小河沿文化層有一系列15件類似考古發現[2]。此型鐲器雖不如圖一考古出現的多,但紅山藏家手上並不難出現此類鐲型。

image

圖一 紅山內剖面為鈍三角形之厚外薄鐲

image

圖二 阜新市博物館藏紅山內剖面為鈍三角形之厚外薄鐲

 

image

圖三 小河沿文化層出土內緣平直,周圍微直至外鼓型紅山鐲

 

image

 圖四 小河沿文化層出土內緣平直,周圍起楞平直後至週邊微鼓紅山鐲

 型三的紅山鐲型為寬扁形鐲,內寬外部成壟起之半球形,橫切面為半月狀,中間處最厚上下端縮薄如圖五所示[1, 2],內徑肉多常可見解玉砂拋琢留下之不規則解玉砂殘留的凸粒橘皮紋(圖六),該時期風格也很明顯,此鐲型較型一型二少見。而型四類為不規則型,此類大多有上述三型綜合的影子,玉料選材多為紅山地域的岫岩玉但,由於就料或其他原因使的鐲身厚薄並不一致,一般常見為青黃玉種(圖七),偶見留皮。除此之外,有些帶有紋飾的相當稀少,一般從玉料跟工藝手法能判斷是否是紅山體系的鐲子,能參考的考古出土件相當稀少就不於此分類。

image
圖五 紅山內寬外壟起半球狀寬扁形鐲
 
image

 圖六 紅山內寬外壟半球狀寬扁形鐲

image

圖七紅山不規則就料帶皮鐲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前兩型細圈型較偏年輕者使用的傾向,而後兩款適合有性格的帶法。目前考古的資料來看紅山鐲類出現的並不多,常見的大多屬於白化玉種或青色系列如出土附圖所示。質佳沁美的品相與條件相當難遇到,偶可見專門傾心於紅山器收藏者手上。一般來說與當時的紅山器物一樣,種沁為當時種色最好的青黃玉種的紅山鐲,滿沁或沁色星羅密佈美豔大方者,燈光下都極具神秘色彩,內徑均殘留當時工藝痕跡既明顯且細膩,其當時使用者的身份不是極高必是極美,為此時期的極稀罕之物,現代人能戴在手上,是繼承當時紅山美女手上最美的一道風景線,仙靈氣韻何止添三分。

 

 

 

[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1997

[2]于建設《紅山玉器》2004

[3]陸建芳《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北方卷》2014

[4]郭大順, 洪殿旭 《紅山文化玉器鑒賞》2010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玉件(圖一上1/上二),可以直接日常玩的,後孔穿皮帶,下孔掛多寶,系腰間,

不風騷有風雅,要風雅多風騷,古器今用不會有太大突兀,難的是要收成雙。

玉嘛!有雙成對就是好(圖二[1]~圖三)

1.jpg

     圖一 浮雕龍紋提攜 (私人收藏)

2.jpg

        圖二  獸面瓶型提攜 (私人收藏)(清宮舊藏下[1],兩段組合式,環遺失)

3.jpg

                                   圖三 蘭花提攜 (臺北啞舍舊藏)

很多人對玉器上可以拿來使用的造型特別的有興趣, 電視看多了,總喜歡他們腰上帶的飾品,小說練狂了,會設想也配著他們身上掛的對象,

它有個名字叫提攜[2],大抵是從他造型用法來的,一上一下,亦提亦攜。

現在這名稱叫的人比以前少,有不少人稱它做帶環[3],

更早期至宋或也有早期玩家叫古眼[3],銙且留一眼, 號曰古眼[3,4]

這造型一般都認為可以上溯追蹤至蹀躞帶,北周出土的一條有考的蹀躞帶為最早的實例(圖四)[5],也有人認為這造型是南北朝、唐演變而來,雖然更早魏晉的帶飾(圖五)也隱約見到他的祖型[6,7],不過從出土蹀躞帶的例子來看南北朝以後才開始較多出現。

實物年代偏早作品跟部分清代提攜是兩段式的組合(圖二、圖四~圖七)[5,8],遼到明清大多見到是一體成型,基本上有紋飾成型的提攜(宋遼至清)應該兩兩成對(圖八~圖九)[9-11],不過事實上要成對收到的機率不太大,大多流傳下來都是分離的單件(圖十)[9,10],明清件碰的到成對已是極罕,中古件(圖十一)要遇到很難很難[12]

4.jpg

 圖四 北周若干雲墓八環蹀躞帶 [5]

5.jpg

圖五 河北定縣北魏石函出土()[6];宜興西晉周處墓出土()[7]

6.jpg

圖六 唐西安何家村窖藏九環蹀躞帶 [5]

 

7.jpg

圖七 清兩段式提攜[8]

8.jpg

 圖八 宋清宮舊藏海東青啄雁[9]

9.jpg

圖九 各式一對提攜 A(歷代文物舊藏[10]), B(私人收藏), C/D(古玉精英舊藏[11]))

10.jpg

圖十 各年代各式提攜 A~C(清宮舊藏)[9], D(歷代文物舊藏[10]), E(私人收藏)

11.jpg

 圖十一 汪興祖墓出土一對提攜 [12]

中古提攜早一點的作法有上半無穿孔式,上半單片成弧後背有數小孔可以系綁皮革(圖十二),成弧是可以匹配腰身,下孔比例偏小(身大環小)

越後期作法,上半片立體做側穿孔,越後期後面占的面積越多(中古件有部分是背後鏤空做法)(圖十三)[3]並且下孔占的面積比例越大(身環同寬變到身小環大)(圖九~圖十D,圖三)

有些遼金元的造型活靈生動(圖十四)[13],非一般凡品,並不能等閒視之。

有些人也認為這類器型是遊牧民族專用,明代沒有,但其實明代紋飾的提攜並不太難找,背後無扣式如圖十二與十四之造型,越後期越少見,可以當作斷代的依據。

12.jpg

    圖十二 中古無穿孔式提攜 (私人收藏)

13.jpg

圖十三 宋元後鏤空式提攜 [3]

14.jpg

圖十四 遼金無穿孔式提攜 [13]

雖說大部人認為提攜起源蹀躞帶,主要是受了蹀躞這個名詞的影響。

唐會要·輿服上》及《舊唐書·輿服志》所記載的「蹀躞七事」,就是其懸掛較為常見的七件物品針筒、刀子、佩刀、噦厥、礪石、火石袋、契苾真《新唐書·李靖傳》:「靖破蕭銑時,所賜於闐玉帶十三銙,七方六刓,銙各附環,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又有火鑒、大觽、算囊等物,常佩於帶者。」;

《遼史儀衛志》載: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礪石、金魚袋;武官軲碟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芯真,噦厥、針筒、火石袋。

其實後續七事不固定數量演變各類可以配戴之物,而腰上配戴物品承載之物就需要有孔,很容易的這類有孔玉器與蹀躞有了聯繫造成大部分人認為起源於蹀躞帶。

而古眼這個文言式優雅的名稱起于北宋王得臣紹聖四年(1097)的《麈史》,《麈史》載古以韋為帶腰帶。唐高祖今帶止用九胯,四方五圓,乃九環之遺制。胯且留一眼,號曰古眼,古環象也。通以黑韋為常服者,原本作為之常眼者金玉犀則用紅韋至和、皇佑閑,為方胯,無古眼。。但更早的北宋李上交所著《近事會元》(嘉佑元年(1056年))腰帶,乃是九環十三環帶也。言環,即今之帶上金玉等名具也,俗曰褲具,言在褲具之上。有眼目曰左眼,是不忘其本,存古之環象也。環以佩魚龜算袋等也。左眼敘述與麈史中古眼所指為同一物,不確定當時兩者是音誤或筆誤造成,但今人多用古眼形容南北朝至唐遼之胯()眼已是通識。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有蹀躞帶,皆胡服也。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秋根,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

此段敘述把環與蹀躞直接畫上一脈相承敘述。但是這裡就出現了一些問題,事實上在南北朝到隋唐遼的蹀躞帶有兩種型式,一種為圖四與圖六的帶環式,隋煬帝墓出土了最高等級的十三環帶(圖十五)[14],《新唐書·李靖傳》的銙各附環提供了說明;而另一種即為《麈史》中敘述的胯且留一眼,號曰古眼。這是另一種造型的蹀躞帶流行稍晚約在唐至遼間(圖十六~圖十八)[5,15]

沈括的敘述模糊了《近事會元》的說法,讓人以「環」來表述帶有眼的各式帶銙(“環所以銜蹀躞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使用上功能是雷同,但對於圖一此類玉器形制上的描述很容易使人與實際胯且留一眼的蹀躞帶混淆。從北宋這些對環與帶銙的敘述看,由於相距唐蹀躞帶的使用已經有一段時間,當時的人看起來已經普遍接受了此種不準確的說法,這種差誤連同沈括文中關於「帶銙即環帶」的敘述再到《麈史》古眼的連接,可能是造成後世、甚至直至今天人們對附環腰帶形制即古眼長期存在模糊認知的主要原因[16]

15.jpg

圖十五 隋煬帝十三環蹀躞帶 [14]

16.jpg

圖十六 唐西安何家村窖藏胯且留一眼蹀躞帶 [5]

17.jpg

圖十七 遼陳國公主墓胯且留一眼蹀躞帶[15]

18.jpg

圖十八 遼陳國公主墓胯且留一眼蹀躞帶[15]

認知了帶環與古眼的差異之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此類型器物的濫觴,

事實上不管是帶環或古眼其功能都是作為系物,而早期的胡服系物是使用帶勾。東漢王充《論衡》裡敘述著帶約其要(),鉤掛於帶,至少東漢主流腰上系物還是以帶勾為主,不過圖五考古挖掘帶環的出現,魏晉南北朝開始腰上系物漸漸由勾轉成環;

1969年河北定縣東漢中山穆王劉暢(43號墓)出土一件帶環為目前最早可考有紀錄的帶環器物(圖十九)[6],造型與現今的兩段式帶環(提攜)已是極為相似。

回到古眼的型制,1980年吉林榆樹老河深105號西漢末東漢初墓出土的帶具(圖二十)[7]已經是與胯且留一眼的古眼相當類似,

而同時期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另皮窯與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討合氣出土的鐵芯包金的成對帶眼圓胯(圖二十一)也說明著兩漢間此類型器物已經開始使用著[7],更早時期的使用可能不是沒有而是沒有明確的出土報告。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有幾件所謂帶扣形式的環扣(圖二十二),該器物被歸屬於帶扣(圖二十三)[17],與我們現今認知的清代帶扣型制一模一樣,問題是圖二十二的動物方向屬性與圖二十三帶扣方向屬性不一樣,如果不考慮考古件,事實上春秋戰國風格成對的帶環式器物偶可遇見(圖二十四),成對的環出現絕對不會當帶扣使用,因此帶環的功能便顯而易見,至此我們可以大膽推論提攜此一造型器物早在春秋戰國出現但使用上並無帶勾流行一直至於兩漢以後至魏晉的蹀躞帶才開始風行,而玉器上的使用目前最早出現於南北朝。

19.jpg

圖十九 河北定縣東漢中山穆王劉暢(43號墓)出土一件帶環[6]

20.jpg

 

圖二十 吉林榆樹老河深105號兩漢墓出土的帶具[7]

21.jpg

       圖二十一 內蒙古另皮窯與呼和浩特市討合氣出土的成對帶眼圓胯[7]

22.jpg

圖二十二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帶扣或環扣[17]

23.jpg

   圖二十三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帶扣[17]

24.jpg

 

 圖二十四 春秋戰國各式帶環[18]

歷經南北朝經唐五代遼宋元明的使用,帶環或者提攜於清代上開始又明顯的多了一點,

最主要的是此器在清代服飾上被當作吉服帶上重要的元件來使用(圖二十五)[19]可視為蹀躞制度在清時的留存,

清文鑒》對一條完整的吉服戴上配件有做出腰帶各個部分的描述(圖二十六)[20, 21], 提攜用於吉服帶上名稱為帶圈, 此名稱並不流行於現今的叫法,

而吉服帶作為皇室與官宦成員吉時穿著服飾上的腰帶,其腰飾組配大多以銅器或其他材質組成(圖二十七~圖二十八)[19, 22],

但也有不少玉器的蹤影(圖二十九~圖三十)[22]這些成對玉器作為目前我們很幸運可以在現今的生活中以腰帶重新讓其呈現風采

25.jpg

圖二十五 康熙清宮舊藏吉服帶 [19]

26.jpg

 圖二十六 吉服帶各配件名稱 [20]

27.jpg

圖二十七 嘉慶清宮舊藏吉服帶 [19]

28.jpg

圖二十八 清宮舊藏銅鑲珠花寶石吉服帶 [22]

29.jpg

圖二十九 清宮舊藏吉服帶 [22]

30.jpg

 圖三十 清宮舊藏吉服帶 [22]

 

收藏玉器的人多數喜歡把玩玉器,可以實用或生活上可以搭配的器型更是風雅風騷的兩面一體。

皮帶一穿古器今用
不風騷有風雅
要風雅多風騷
風騷風雅到了我這個年紀
幾絲白髮任風流

 


 

[1]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清代安徽美術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2011

[2]劉振漢《淺談玉帶飾》中華日報-古董藝術賞玩專刊2021

[3]黃明輝《山水堂藏玉》台中縣文化局 2002

[4]王得臣《麈史》北宋

[5]劉雲輝《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慶出版社 2000

[6]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1993

[7]孫機《先秦漢晉用金銀帶扣》文物199401

[8]佳士得官網

[9]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中》商務印書館1995

[10]吳佩芳等《歷代古玉1992

[11]傅忠謨《古玉精英》中華書局1989

[12]南京博物館《金與玉》文匯出版社2004

[13]呂章申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1

[14]展覽:《鏟釋三城:南京揚州鎮江考古成果展》

[15]張鵬《遼金皇家藝術工程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

[16]同袍用戶《圓領袍四件套的基本穿搭常識性的科普https://kknews.cc/history/ppvn2l2.html

[17]付麗,朱小平《從生活美學看固原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帶扣》文物天地2018

[18]藝林《淺談我國古人帶飾https://kknews.cc/other/82vvrzn.html

[19]北京故宮官網

[20]禦制增訂清文鑒》清乾隆

[21]知乎《蹀躞制度在清時的留存初覽https://zhuanlan.zhihu.com/ p/19816512

[22]臺北故宮官網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5 Sun 2021 14:29
  • 旋痕

小滿且醉三分
兩瓣紅唇
微雨過 曾同明月
小荷翻 最是黃昏
相思處
一管白玉 心掛旋痕
 
可能是食物的圖像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4 Sat 2020 12:05
  • 菩薩

123738143_794516151126559_2479788369659786551_n.jpg未提供相片說明。

 

我很喜歡佛像

 

尤其是面相端莊秀美的
就是喜歡
看著心就平靜下來💕
 
超喜歡和茶跟咖啡相戀的時間
享受望著白煙時的悄悄
如同菩薩的沉思
嘗試著把時間放少一點
在每天的茶跟咖啡裡
量了馬錶
卻發現這毒
解不了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篇一樣是整理後的一帖為閒聊式文章,無物理化學直接證據,有玩家同好數年心得,證據粗薄不求認同,閒聊淺見搏君一笑
 

壽衣沁, 古玉名沁譜上俱樂部成員, 會讓玩沁者癡迷的一種沁,國外名字叫“chicken-bone, 翻成中文是雞骨(),不過兩岸三地接受的雞骨白沁色範圍大過壽衣沁,嚴格上來說壽衣沁的現象要滿足多色帶粉色系(白黑紅黃綠等)或帶紫,而雞骨白並不需要或者雞骨白的範圍可以接受不是壽衣沁一樣的成因。圖一~圖五為幾種典型的壽衣沁色系與表徵,從沁名來看,是壽衣上五顏六色的視覺染上玉裡去。同樣上篇所言越早玩的藏家對於沁色的重視度越高,不論是早期港台瘋色沁的瘋子或者清末以來至民國初期的藏家來說是具有強烈吸引的魔力,於是便有乎“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的說法[1]

1.jpg

  圖一 壽衣沁玉馬 春華秋實微拍拍品

2.jpg

 圖二 壽衣沁海東青擊鵠爐頂 佳士得拍品(圖引自佳士得官網)

3.jpg

 圖三 壽衣沁抱鵝童子及喜鵲蓮藕硯滴 蘇富比拍品(圖引自蘇富比官網)

4.jpg

 圖四 壽衣沁鼻煙壺及帶勾 (私人收藏)

5.jpg

 圖五 壽衣沁山子 (私人收藏)

要玉上面有外來的色彩其實不難, 大家常見到的不管是灰皮, , 真沁, 或有人眼中的人工沁等都是外來色彩, 但是要同時有兩種  三種.....好幾種, 以老沁來說那就沒有那樣的容易 ,當然您要把它放到各種混合酸, , 狗血, XXXX化學.......那也是可以,只是色的自然度就看多少人會接受了,清代至民國初有好幾本介紹僞沁作法的書[1-4],可信度有多高筆者採保留態度,但那時候的玉器收藏家在鑒賞古玉及評論價值時的確把沁色放在相當重要的一個位置上。自古瘋色沁的玩家瘋到話說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這裡的五色沁或者更多的沁色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壽衣沁這個品種。當然不只五色,紅黃黑綠白紫藍還有粉......。多色沁不僅僅只有壽衣沁這個品種,不排除古玉裡有多次入土的狀況,不同的環境對它的復合影響造成的多色彩, 出土例子其實也不少,不過目前一般比較會見到的多色系都出自於火燎及壽衣沁。

 

玉要玩的對 ,那是理性派人士

玉要玩到沁 ,那是感性派成員

能左右逢源的其實是很孤單的一群。現在白玉是主流, 理性當道, 那感性派就會常聽到理性派的一些論述如釘金是假沁;水銀不會沁,壽衣更不可能, 燒都燒光了........不過現實的一件事是,那些都是古玉名沁譜上實實在在的成員,對我說沁前面的字是形容詞, 硬要把它看成是名詞或動詞 也不是不行,那又如何?  一百年後他還是叫釘金沁  ,水銀沁  ,壽衣沁.......還有很多很多……。近年拜高古玉器又開始走入較多玩玉玩家的眼光中,感性派成員成長不少,不過比起廣大玩玉人口而言好色團員畢竟還是少數,白玉還是眾多玩玉者的唯一選擇﹔沁對於某些人而言是仿作的另一個代名詞。可能是對理性派人士而言感性的美束在理性的框裡會比較保險好玩且不會碰觸雷區的原因,不過對我們這種瘋沁色的古玉好色團團員而言, 還是那老話

多彩vs壽衣

色系變化想象在於感性的細胞排列在衣服上 , 顏色沁到玉上灑出的五彩, 十。彩,.....更多彩……這種印象是玩玉的樂趣, 是不是壽衣造成的根本不是筆者認知玩玉的重點,美不美,藝術性強不強永遠排在第一位,圖六、圖七。

紫龍瓶.jpg

 圖六 壽衣沁六層滿工紫龍瓶 蘇富比拍品 (私人收藏)

8.jpg

  圖七 壽衣沁滿工玉獸面紋仿古蓋爐 邦漢斯拍品 (圖引自邦漢斯官網)

東西是不是我們叫壽衣沁的現象

是 對眼 帶走

錯 謝謝 不回頭

回到壽衣沁的現象, 大抵大家都接受是火燎造成, 圖八-圖十一。不過並不是火燎只單會造成壽衣這種多色感覺的沁,更多是如圖八中大範圍的無粉色系的白化或圖九~圖十一黑沁或牛毛紋及帶磁化的玉表面。筆者認知的火燎有好幾種沁法或者說名稱。有某些可能是刻意火劫做成的或者根本就是玉料本身的原因比如說重複性很頻繁出現的某些品種如良渚的某些玉料。另外還有硃砂遇水悶住造成的白化或是白粉化或者其他東西如石灰配合火或水化學反應釋放的高溫或者輕火燎的磁化玉器等等都是跟火或熱或玉種有相關性(圖四、圖八,圖十一)。火燎不等於雞骨白也不等於壽衣沁,但是壽衣沁基本上跟火或熱有關是目前的共識。甚至牛毛沁(牛毛紋)都跟火燎有關[2],這些的這些造成的表面現象都有點不一樣  ,國外對上述統稱“Chicken Bone Jade”。於是在很多壽衣沁的器物件中大家也可以看到牛毛紋(圖一到圖十其實都有,只是程度問題) 中文說法隨著顏色形容詞的千變萬化那就有如雞骨白, 火燎, 牛毛紋, 壽衣沁, 孩兒面, 三元及第,混五彩, 群仙上壽.........[1][5]。甚至有些我們只能用想像的非常具有詩意的沁名如長虹貫日,桃花流水等等,雖然我們已經無法還原當時沁名相對應的顏色,不過色系如果要變化如此之大,目前沁名壽衣沁是比較有機會對上號的。

 

7.jpg

圖八 火燎壽衣沁山子 佳士得拍品(圖引自佳士得官網)

9.jpg

圖九 火燎多層滿工三龍瓶 台北故宮藏品(圖引自故宮官網)

10.jpg

圖十 火燎牛毛紋詩文單柄杯 台北故宮藏品(圖引自故宮官網)

11a.jpg

圖十一 火燎表面磁化黑沁牛毛紋辟邪獸水洗 (私人收藏)

既然大家對壽衣沁的認知大部分人都接受是火劫產生,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百年前的商家藏家關注最深的《玉紀》一書上,該書沁色十三彩中有定義出孩兒面“有受石灰沁者,色紅(色如碧桃,復原時,酷似碧霞璽寶石)”(圖二);及巧沁中提出“牛毛紋”之沁色。事實上火劫的原因是不是只有石灰沁可以造成,本人持保留態度,但石灰遇水的確是會產生高熱,而孩兒面的稱謂一直被保留著。實際上牛毛紋的產生也與熱或火劫有關,是壽衣沁的前半段過程,[3], [4]便有提到牛毛紋的偽作方式,如“制器以濃灰水稍加烏梅煮之竟日,乘熱取出,置風雪中一夜,則玉紋凍裂。玉質堅者,其紋細如發絲,再以提油法上色,以偽牛毛紋”[4]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3],[4]找到更多的資料。

如同第一段所述壽衣沁實際上是有其定義在, 單獨火燎或牛毛紋大部粉人還是會稱其火燎,出現白底多色且帶粉色系或豔色系或紫色而多色的品種如帶大片粉紅色豔若桃花的有人又稱其為“孩兒面”(圖二),粉得漂亮那是嬌豔欲滴不可方物,此外深紫色帶白毫的貴氣一流(圖六)或白紅底件有黃綠黑多色交融(圖四、圖六、圖七),在壽衣沁中這三種色系品種筆者最為喜歡,色分佈的好,  價何止添三分。

 

而民國初年劉大同對色沁的喜好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層面,間接影響到當時的玩家,《古玉辨》內主張“凡玉出土,沁以五色者為最上,三色四色者次之,二色一色者,又次之。…….況所見五色沁之古玉,多系妃嬪所佩之物,故古玉之沁,首重五采耳。……諺語云:玉得五色沁,勝得十萬金,極言其可貴也。…”其對色沁之瘋狂已經無以復加,乃至於有各種描述色沁的名詞或形容詞“受一 沁者,名曰純一不雜;受兩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又曰天玄地黃;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名三元及第,廣東南洋,名曰桃園結義;受四色沁者,名曰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受五色沁者,名曰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稱之為清五彩;受群色沁者,多至十五六色不等,名曰群仙上壽,又曰萬福同攸,通稱之為混五彩。”雖然我們已經無法復原當初這些色沁的實際器物狀況,但是以現實面來說只有壽衣沁比較能達到劉大同對多色沁的選擇(此處不排除有多重入土或其他手法現象,但是機會應該會小很多)。至於到底火燎後為什麼會出現多色的現象,目前眾說紛紜,壽衣僅是一種多色來源的猜測,也有可能火源或熱源(化學反應放熱)附近的棺木、金屬,植物、泥土,礦物、陪葬物乃至墓主身上任何東西都有可能在器物受熱後起個美麗的化學變化附加上去。事實上我們很容易的在一些多色系器物上看到顏色的沾粘進而融在玉器上,見圖一、圖四、圖十二~圖十四,此處的融有點類似玉表受熱變軟或白化後顏色再浸潤進去,進而有多色的現象,尤其圖十四還有類似高溫泡沫的暈染感覺更證實是熱的因素。

11b.jpg

圖十二 壽衣沁壁瓶 (私人收藏)

12.jpg

圖十三 壽衣沁八仙杯 (私人收藏)

13.jpg

圖十四 壽衣沁多色蓮藕水洗 邦漢斯拍品 (圖引自邦漢斯官網)

另外有一點值得一提的,一般伴隨著火燎玉器的工通常特別好,不敢說都是鬼斧神工  ,但都在水準之上如圖十五~十六。一般人都認為會遭火燎玉器的種通常較差,筆者私自認為剛好相反,不管火燎是刻意還是自然形成的,火燎玉器的種都特好,不管啥種質的玉件那有啥樣的玉遇熱不會變化的。而玉種好的反而能在加熱的時鎖住玉表面形成磁化感覺(如圖四、圖八,圖十一)或保留住玉內的水分而有水汪汪的質感(圖十七),反而差的玉種可能就是無法保持住火劫後玉的水分或沒有磁化的感覺,會類似白粉系的雞骨白沁色去了(圖十八)。那為什麼火燎的工特別漂亮,換個思緒,原主人用好料好工,周圍東西就豐富了,可以附加色彩的來源變多了,那是不是形成多色系的好料好工器件也變多了呢? 如果要筆者提證據,我沒有。  實驗給不收色的人去做;筆者收色  ,色好就是重點。要證據沒有,色樣品有一些。圖十九一根扁方長長一邊來熱一邊沒熱,壽衣磁化原裝漸進式的分層,多色(壽衣沁)牛毛紋(中間磁化過渡)原玉種(遠離熱源)漸進式的變化,至於色系是什麼東西額外造成的,對筆者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要的是玉上的色,是火燎壽衣沁的現象,筆者是理性+感性玩玉成員   ,俗不可耐的野獸派,筆者玩想玩的色,至於成因,留給有很多時間做實驗的純理性成員自行換名去。

14.jpg

圖十五 壽衣沁瓜瓞綿綿喜婚大碗 邦漢斯拍品 (圖引自邦漢斯官網)

15.jpg

圖十六 艷紅色壽衣沁博古圖賞瓶 安徽龍裔拍賣公司拍品

18a.jpg

圖十七 玉內含水感壽衣沁荔枝擺件 Tucson museum of art 博物館館藏拍賣品 (安徽龍裔拍賣公司藏品)

 

17a.jpg

圖十八 失水感壽衣沁/火燎 龍耳活環杯 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6]

 

16.jpg

  圖十九 壽衣沁-磁化牛毛紋-白玉種 火燎漸進過渡扁方

盡信書不如無書,[1]~[6] 對沁的時空背景和今人的知識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強求要改沁名並不切實際,如沁色篇()後之後話感想要完全知道沁色的成因,很難,就算李鳳公林於[3]中提出“玉為粘土矽酸鹽類之化合物, 其硬度、光澤、色素亦因種種所含之性質而異。地中熱力蒸發,玉面之矽酸溶解,玉之硬度賴矽酸保護,今失卻保護能力,則外物自然侵入玉之沁色為酸化金屬液浸入而成, 種種之色素,視含金屬之類別,即呈顏色之異同”以目前看來是相當正確的觀點外,對顏色大家還是會依自己舊往的觀念有一定解釋,強求除非哪天自己當墓主了有相同的環境,那話語權可信度就高了。如同清末唐榮祚在《玉說》一書中說“究其受沁之源,實難盡辨,蓋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且深藏於廣厚之中,變化於重一泉之下,故雖各致之需,殫竭智慧,極力揣摩之識見,終有莫及之處耳”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此文僅是以閒聊方式隨筆並不是一定壽衣沁就一定是如此。閒聊文疏誤頗多只為搏君一笑。

參考資料:

[1]民國劉大同《古玉辨》

[2]清陳性《玉紀》

[3]民國李鳳公《玉紀正誤》

[4]民國呂美璟《玉紀補》

[5]李英豪《民間玉》藝術圖書公司1992

[6]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中》1995

[7]唐榮祚《玉說》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就寫過一篇釘金沁, 這篇是在整理後的一帖為閒聊式文章,無物理化學直接證據,有玩家同好數年心得,證據粗薄不求認同,閒聊淺見搏君一笑

 

沁色,自古為玩玉者所求所重,要求色系變化之美更是重中之重。一般大家審美觀念還是從明清白玉入手學起,到了一個崁後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往中高古玉器或工或型或沁色靠攏,說是玩味道也好,說是迷古樸也罷,大家看的都是一個美。今天可以迷戀明清的灰皮,明日就會愛上各代的色變。

沁之一字始於李淳風辨真玉…蓋屍沁也…[1],唐代不確定是否李淳風有留過這樣的記載,至少宋代沁跟玉就已經是有相關聯。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對玉的顏色包含外來物影響的色彩開始比較有清楚的敘述,明末高濂《遵生八牋》的第五章《燕閑清賞牋》中的“論古玉器”對玉的色彩包含沁色有更多的說明。晚明至清中陸續有些如谷應泰之《博物要覽》、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或甚至乾隆的御製詩都可以找到玉色或玉沁的記載,不過真正影響到我們目前對玉沁名稱最深遠的當屬陳性的《玉紀》[2],此書抄傳印無數,影響層面之廣無法估計甚至至民國後還有針對此書所著《玉紀補》、《玉紀正誤》諸論等等,[2]一書中對沁色描述達二十種,給總名“十三彩”,另外還有巧沁五種。玉紀之後還有唐榮祚之《玉說》一書,不過沁色內容並未跳出[2]之影子,一直至於民國劉大同《古玉辨》其內沁色已經發展至75種。由於無實物照片比對,我們僅能從這些書中描述的顏色配對目前公約數較大較廣的玩家說法給大家做一個閒聊式介紹。近期有實物比對的沁色名稱大家也可以參考[3],[4]等書後章。

釘金沁,古玉名沁譜上俱樂部成員,常見的顏色有黃、紅、黑、褐等色,圖一~圖五為幾種典型的釘金沁色系與表徵,從沁名來看,是把金子“柔和”的以不均勻施力方式壓到玉表裡去。釘金沁對於早期港台瘋色沁的瘋子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越早玩的藏家對於沁色的重視度越高。但是危險誤區往往與色之一字相隨,以化學的角度來說,沁就是地下的酸鹼配上各種礦物對玉長時間在地底的作畫。問題在於酸鹼礦物現在人工也是可以配製加上在適當的溫度環境當催化劑下,時間可以容易的大幅縮短,所以古有老提油近有新仿沁,甚至是美美的灰皮。100%一樣有難度,98%相像其實不成問題。 2%的距離,對98%的人卻是十萬八千里。

1.jpg

圖一 元代玉狗 春華秋實微拍拍品
 

2.jpg

圖二 明清雙色釘金板指 (私人收藏)
3.jpg
圖三 明清釘金沁山子 (私人收藏)
4.jpg
圖四 宋代釘金沁玉琮 (常熟博物館藏[5])
5.jpg
圖五 元小點釘金沁雙龍鐲 (私人收藏)
 

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紅的黑的白的黃的綠的紫的多色的都愛都迷。對於沁色名稱和成因,自來看作是一種理性玩玉下感性的揮灑,不喜歡那類強調水銀沁跟水銀無關之類的爭論。黑不黑跟水不水銀可以談,可以了解成因;但,水銀沁的美在於視覺跟聽覺和想像

黑vs水銀

色系流動想像在於感性的細胞灑在水銀再沁到玉上的黑,這種印象是玩玉的樂趣,是不是水銀造成的根本不是筆者及周遭這幫人認知玩玉的重點,東西是不是我們叫水銀沁的現象

是 對眼 帶走

錯 謝謝 不回頭

比較早期玩玉的人有一定比例對於釘金沁長期來一直有種執念的瘋狂,這是一種傳說中仿不了的沁色,都說是傳說了,不認同的朋友就不要爭執了。照說應該不難見到實物,但市面上還是常常見到噴槍打粒狀的“所謂釘金沁”在蠱惑人心。釘金迷人的是現象,從字義來說就是把金子釘的玉裡面去(圖六),這種釘是柔性,自然過渡的感覺,有些玉器地色跟釘金色搭配的好更是讓玩釘金的人不可自拔,圖七~圖九。這類沁根據面積的大小、分布和顏色還有不同的名稱

有密細的針點

有一大片的揮灑

有一辦辦花卉的點綴

很美的~

6.jpg

圖六 釘金沁標本 (私人收藏)

7.jpg

圖七 明黑沁白地釘金沁鐲 (私人收藏)

8.jpg

圖八 宋明紅沁白地釘金沁琮 (私人收藏)

9.jpg

圖九 元紅沁白地釘金沁踏雲象 (私人收藏)

 

釘金沁物件並不難找,釘金沁這個名詞不確定開始出現於何時,由於清代至民初的文獻中,並無釘金品名,無照片及對沁色形容詞過度的渲染,除了幾種有被定義或顏色明確的沁名外,我們已經很難還原當初沁名是否是目前玩家眼中的沁色物件。如果真要在《玉記》中找出一個比較相關的沁色,竊認為[2]中二十種沁色的“十三彩”和其中巧沁五項(蛤蟆皮、灑珠點、碎磁紋、牛毛紋、唐爛斑)中的“灑珠點”和“唐爛斑”極大可能是我們目前叫的不同面積或沁咬程度的釘金沁。而釘金沁一詞,估計是文革後從香港老一輩玩家才開始有的叫法,香港流傳至台灣的名稱被三四十年前玩玉的前輩廣為接受後再成為目前普遍的叫法。

玩釘金的人其實不少,尤其港台一帶的早期玩家。大型動物中很不少帶釘金沁的例子,如獸色有虎斑似獸皮,加成混合後醞釀出千變萬化的神韻,很是迷人,如圖十-圖十三。內陸玩玉的人大多反而對釘金沁的物件較不重視,南北有價差,兩岸三地一樣有價差。至少,筆者認為對真的想玩釘金的人是件好事,十年後我們再來看看玩的風向有沒有變化,正如同瓷器宋磁明清官窯的走勢,玉器玩風從當年港台高古的走紅到白玉的崛起近年又回到高古的火熱,美的物件,最終都是會高處持平,無關年代,真正認識後求的只有美與藝術性。

10.jpg

圖十 明釘金沁童子洗象 (私人收藏)

11.jpg

圖十一 宋元釘金沁靈芝鹿 (私人收藏)

12.jpg

圖十二 明釘金沁少獅太獅 (蘇富比拍品,圖引自蘇富比官網)

13.jpg

圖十三 明釘金沁辟邪獸 (北京翰海拍品,圖引自雅昌藝術網)

一樣,玩釘金,重點在於是不是釘金沁這種沁的現象,太注重成因個人覺得都有點著相了。外面也有人一見到釘金就把年代定在明代 (圖十四),憑心而論,明代的釘金沁還真不少,不過這種說法只要有一個反例就破功了,反例各大博物館也沒太難找就是了,圖四、圖十五~圖十七

14.jpg

圖十四 明釘金沁抽象獸面璧 (私人收藏)

15.jpg

圖十五 漢虎熊雙搏 [6-9]

16.jpg

圖十六 宋釘金沁雙鶴佩 (北京故宮藏玉[10])

17.jpg

圖十七 元釘金沁雙螭大璧 (南京博物館藏玉[11])

 

釘金這種現象跟大部分沁的狀況是有點不大一樣,大抵入土後的沁色如果不破壞玉質都有渲染的感覺,釘金渲染的感覺不是沒有,而是太強烈。釘金的成因有很多人對它都提出各自的見解,大致有三種說法

釘金是後來人人工做的

釘金是一種自然的沁色

釘金是料就有的玉本色

三種成因的理由聽起來都有點道理,第一點是因為大部分釘金沁物件是明代玉器,所以大家認為地沁不挑年代, 所以是當時人工作的。第二點支持的理由是真釘金過渡自然,而且實話說明前的東西有,只是比例上較少而已。再來往往第一手沒清過釘金沁物件上常有殘留的爛泥,這又成為第二點支持人眼中的證據。第三點是很多的釘金沁玉料內部看的到較鬆散的塊狀(圖六、圖十四、圖十五)。早年上海玉器加工廠中筆者見過剖開的兩片玉料,裡面是黑釘,當年應該買下當樣本也是一件好標本。但是如果手上釘金標本夠多,您會發現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到是三選一。

釘金上的刀工,我見過在釘金上跟被釘金熔掉的fu(圖十八),這決定了誰先誰後,單純說是玉料本色就很難令人信服。再來三多的玉件,釘金沁帶鉤有、板指有,可是帶板呢?帶板量這樣大,釘金沁可能有,但是在印象中很難撈出一兩塊,相反的筒型琮的量不到帶板的零頭,可是釘金在筒型琮的比例上卻是高的可怕,高到可能超過一半(圖十九)。想像把釘金作法移植到半導體上晶圓的製作那叫做蝕刻,需要用到一個阻擋物擋住不釘的地方。筆者不認為單純人工製作在玉表面釘金會有選擇比,釘金的質種也曾見過很好的一流玉種,說一開始玉種就有其實也說不大過去,再來釘金出現的器型其實有點規律。給一個不負責任的看法,大多數釘金沁是前料主導後續地沁或人工修飾的現象,明代出現大量的適合釘金礦料造成釘金沁是明代製作的刻板印象,之前沒料,後期斷料,明前明後釘金沁玉件就少了,事實上在一些淺釘金的物件上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玉料的確是會影響到物件釘金沁的形成(圖二十,類似上段敘述剖開之玉料)。前料決定了器型上使用,某些適合;有些不要,所以筒形器或中大型動物件做色斑更寫實,後續有沒有修飾決定了工在釘上還是釘後面,不管是地沁時間久一點或人工手法細膩一點,工跟沁邊緣就柔和點或高級人工手法下顏色就美一點。沒入土沒後修飾就工在釘上,這裡說的是到代工不是老料的後天工。至於是地沁還是人工加工是後續。說實話對筆者來說 who cares? 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要的是玉上的色,是釘金沁的現象混在一件器物上的視覺美,美不美是影響收不收的唯一條件,至於成因那留給化學家去證明去。

18.jpg

圖十八 釘金沁銜蓮雁刀工標本 (私人收藏)

19-2.jpg

圖十九 釘金沁筒形器 (2016台灣台南市文物協會-華瀚文淵文房雅器典藏展)

20.jpg

 圖二十 淺釘金沁刀柄 (私人收藏)

 

後話: 沁色的成因異常複雜,並不是經手過或看過大量玉器的人可以武斷幾句話斷定的簡單說法,就算同一種名稱的色沁在不同玉件上其環境、玉種、酸鹼值溫度與濕度不同,也不會有一樣的狀況。建議大家對顏色採取態度的是大家認知的沁名在玉件上的表現對不對,物件的本質與外來顏色形成的時間點是不是古董和美不美才是影響物件最後的價值的最大因素,太執著於成因和沁名合不合理反而著相了。也許專門玩沁的大佬們對上述有不同見解,此文僅是以閒聊方式隨筆並不是一定釘金沁就一定是如此。閒聊文疏誤頗多只為搏君一笑。

參考資料:

[1]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

[2] 清陳性《玉紀》

[3] 李英豪《鑑別古玉》1994

[4] 薛贵笙《中国玉器赏鉴》1996

[5] 錢浚, 周公太《常熟博物館藏玉》2001

[6] James C. Y. WattChinese Jade from Han to Ching1980

[7] 香港市政局《中国玉雕》1983

[8] 香港市政局《中国肖生玉雕》1996

[9] Jessica Rawson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Ching1995

[10]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中》1995

[11] 徐湖平《古玉菁华:南京博物院玉器馆展品选萃》2000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對腳丫丫
小紅霞踏雲來吻上雙頰的迷人
輕輕的捧在手上
喜歡💕

109919287_721554028417346_7573616180352523106_o.jpg

107963401_721554475083968_991388544829129502_o.jpg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帶是明代的朝廷冠服用玉,是身份等級的象徵(圖一為一完整玉帶,圖二為相對形狀及名稱)。討論帶板用途、一套數量、編排樣式的文章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言[1]。明史[2]上清楚的紀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鈒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素銀,八品、九品烏角。……洪武二十六年一品,冠七梁革帶與佩俱玉二品,六梁,革帶,綬環犀,餘同一品……嘉靖八年更定朝服之制。梁冠如舊式……其環亦各從品級,用玉犀金銀銅革帶俱如舊式。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腰帶,與一品同。”[2輿服三]。至少在嘉靖以前玉帶板清楚表示僅為一品官以上及特賜使用。而明代帶板紋飾上龍形占了非常大的一個比例,有些的確是龍,更多的只是龍屬,它們各有其對應身分的使用及名稱。一般龍頭長條龍身的大家統稱龍,而龍頭獸身大家一概稱之為麒麟。接下來我們分別探討一下這些龍身龍頭紋飾實際的名稱與對應可能應該配帶的身分。

1.jpg

圖一 故宮博物院藏整套帶板

2.jpg

圖二一套帶板各組件名稱及相對形狀[3]

龍頭長條龍身一般常見的有幾種變體,四爪的稱蟒,事實上屬於龍這個名稱的在明代有明確的定義五爪龍頭龍身的紋飾才是真的叫龍。《元典章》卷五十八記大德元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賣的緞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龍,只少一個爪子。四個爪子的賣著有奏呵'。」;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4]。我們從元和明的文獻記載可以得知龍紋四爪五爪是有區分的。五爪紋飾的龍是專屬於皇帝至尊,少一爪只能稱蟒。不過現在大部分的人看帶板時並不在爪上分類而統稱龍,除非手上真有五爪器物才會去強調龍跟蟒的分別。圖三所示為[3]內之一的五爪雙龍捧壽帶板,明顯的五爪雙角,布局同為明代帝王服飾[5],等級非常高。帶板紋內常有些附加紋飾如花卉、松竹梅、五毒、蝠鹿綬等等[6],各自有其背後的寓意及帶板使用者寄望的暗隱。如圖四著錄於[6]中為一五爪龍紋飾玉帶板,龍肩挑日月,福壽雙全,既對使用人政治上的要求又同時祈求福壽,佈局相當罕見,如對比[5]內之帝王皇袍紋飾皆不難看出相關性。圖五所示安徽省文物總店藏明早期五爪回頭行昇龍帶版,帶元代遺風,筋爪畢現,趾趾有力爪爪入骨,佈局氣勢龐大不是一般人可用。圖六為一典型的四爪蟒龍,福(蝙蝠)祿(鹿)(綬帶鳥)的組合冀望福祿壽的意念。

3.jpg

圖三 五爪雙龍捧壽帶板[3]

4.jpg

圖四 五爪龍肩挑日月福壽雙全帶板[6]

5.jpg

圖五 五爪行昇龍帶板(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6.jpg

圖六 四爪蟒龍福祿壽帶板(私人收藏)

在帶板上還可以見到兩種很特殊的變體龍形,分別是飛魚 及斗牛紋飾(圖七-圖八)[5] 這幾種大家看到一般也是叫龍紋,跟蟒紋的狀況不一樣 ,這兩種稱龍是源自大家對此兩類紋是的不熟悉而稱龍。飛魚跟斗牛都是傳說中的動物。飛魚不是魚   ,斗牛也不是牛。而明代距今五六百年  ,我們很幸運的在服飾上紋飾還有機會見到這些例子,器物上其實偶而也能見到  例子很多(圖九~圖十三),對比帶板更能明白的分辨帶板紋飾的根源。有趣的是在帶板上的飛魚有五爪的例子[7],是潛用還是官家拿來用都已經很難說了。

 

7.jpg

圖七 飛魚紋[5]

8.jpg

圖七 斗牛紋[5]

9.jpg

圖九 明萬通墓出土飛魚紋,首都博物館藏

10.jpg

圖十 故宮博物館藏飛魚紋玉碗

飛魚在山海經裡面描述為“其狀如豚而赤文 ,服之不畏雷 ,可以御兵估計是不畏雷可以御兵的特性因此明史裡記載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勳戚都督領之,恩廕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共一千五百七員等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雖然明史是這樣寫  但繡春刀是錦衣衛必備 ,服飾卻是特賜才可以穿。圖八為萬通墓出土之金飛魚執壺,生卒於正統到成化年間(1439 ~1482),是明憲宗寵妃萬貴妃的弟弟,墓誌載:召至京師,賜第以居,累授錦衣衛指揮使。卒,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器物的使用基本上符合文獻所記載。在明代飛魚就是一條龍,龍身龍頭魚尾帶翼。也很多人稱這類為魚龍,魚化龍的造型。雙方各自的文獻都起源的非常早,大家可以隨便找的到相關資料。或許魚化龍跟飛魚之間有所關連,不過實際上在帶板上我們可以清楚分出魚身龍頭,跟帶翅龍身魚尾兩種不一樣手法。對比瓷器上的紋飾(圖十一~圖十二),魚化龍跟飛魚還是有所差異。

11.jpg

圖十一2012蘇富比玫茵堂專拍(上飛魚下魚龍)

12.jpg

圖十二故宮藏飛魚出脊尊

而大家對斗牛的印象就更為的模糊,斗牛原為天上星宿 ,二十八宿中的鬥宿和牛宿。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路已分於湘漢,星猶看於鬥牛。而與龍的傳說起於晉書的廣武侯張華傳,大家熟悉的滕王閣序中“龍光射牛鬥之墟即是唐王勃引用張華傳的典故。明代的斗牛形態一樣是龍 ,差別只是牛角龍形(圖十三~圖十四),微乎其微的差異,導致珍稀藏品大家往往一但見過就錯身而過  ,就當他就是一條普通蟒龍。往往錯過無法再辨認,回頭不會再相逢。

13.jpg

圖十三2017 Bonhams倫敦斗牛帶飾

14.jpg

圖十四明《三才圖會》斗牛圖

上述四種龍身龍行帶板在明代帶板中均有出現,以出現比例來說蟒龍帶板毫無爭議的站目前龍型帶板的大宗,其價值除工藝與玉種外,與周邊的附加紋飾如蝙蝠壽帶鳥鹿或花卉、五毒、松石等等的稀少度佈局有關,其他三種的價值由於認識性不足而被低估。正常來說五爪龍和飛魚帶板跟蟒龍比不敢說百不存一(圖三~圖五),幾十件中才找到一件那是肯定的,我們這裡統計了幾件比較容易在博館或書籍上找到的飛魚帶板給大家參考(圖十五~二十),值得一提的是飛魚帶板有五爪出現的例子(圖二十一)[7]。至於斗牛紋飾帶板,跟飛魚比更是數十至百不見一,玉質的更是罕見。在帶板上,除南京出土一套金帶板外(依例是三品官級別),南京博物館藏(圖二十二~圖二十三),很明顯的龍頭側面牛角,就只見過幾年在拍賣市場上出現一件(圖二十四),正面龍頭彎角偶可見到,但事實上是斗牛還是龍角由於正面彎角幅度不足某些研究人員還是歸類在龍角。在天水冰山錄中嚴嵩的抄家清單裡兩百零二條玉帶可以見到各類紋飾的描述[8],龍型的描述有蟒帶、斗牛和飛魚,並無龍紋玉帶,這也是支持五爪龍為皇帝或皇室成員專用的一個證據[3, 8]

 

15.jpg

圖十五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16.jpg

圖十六 首都博物館藏

17.jpg

 圖十七 浙江博物館藏 

18.jpg

圖十八 故宮博物館藏

19.jpg

圖十九 山水堂藏玉一書收錄

20.jpg

圖二十揅琳玉集一書收錄[3]

21.jpg

圖二十一 中國玉器賞鑑一書收錄[7]

22.jpg

圖二十二南京博物館藏一套斗牛金帶板 (圖摘自網路)

23.jpg

圖二十三南京博物館藏斗牛金帶板砣尾 (圖摘自網路)

24.jpg

 圖二十四 斗牛帶板(私人收藏)

相對於五爪龍其他三種紋飾的“衣服在明代上是有嚴格使用的相對身分,而明代“服飾對於蟒、飛魚、斗牛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使用對象及品級[2, 4, 9],排列並不一定。換到玉帶上是否就跟衣服一樣有特殊使用對象?個人認為這裡有蠻大的討論空間,明代玉帶有清楚的規定玉帶為一品或一品以上官員使用[2, 4],除一品官員外特賜的也不少。如《明宮史》中“正四品自太監而上方敢穿鬥牛補如再陞則膝襴之飛魚也斗牛也蟒衣也再升則受賞也特升方賜玉帶冬則光素夏則玲瓏三月九月則頂妝玉帶也再升內府騎馬。這裡除提到冬天使用素帶板,夏天使用鏤空帶板,而春秋用以浮雕紋飾帶板外,也提起“玉帶板是屬於特賜。我們在看看其他記載,明劉若愚《酌中志》記載凡司禮監掌印、秉筆,及乾清宮管事之耆舊有勞者,皆得賜坐蟒補,次則鬥牛補,又次俱麒麟補。《明實錄·武宗實錄 》 :「車駕將還京,請令文武群臣各具常朝冠服迎候。賜群臣其彩繡,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章服所以辨貴賤、定名分,今乃褻賚予之恩,混來章之別,略僭差之防,古人章服以庸之意固不如此而非見君之服,伏望收回成命,仍以本等冠服迎候。不聽,時預賜既眾,內庫告竭。」北京幾個太監墓曾出土幾條蟒龍帶板[9](圖二十五~圖二十六),有些南京太監墓出土的墓志也提及賜蟒袍玉帶皆吻合明宮史記載。

25.jpg

圖二十五 董姓太監墓出土蟒龍玉帶[9]

26.jpg

圖二十六 滑姓總理太監墓出土玉帶[9]

不過一品以下玉帶在晚明被濫用的現象變的非常明顯,如晚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國朝服色之最濫者,內臣與武臣也。內官衣蟒腰玉者,禁中殆萬人,而武臣萬戶以上即腰金,計亦不下萬人。至於邊師緹騎,冒功邀賞,腰玉者又不知其幾也。這裡隱約提到玉帶的被濫用,但是也暗示著玉腰帶還是特賞之物,間接說明現在存世玉帶板的使用量之大而且紋飾的多樣題材。而[2]中第五卷“天下服飾,僭擬無等者,有三種。其一則勛戚,如公侯伯支子勛衛……乃家居或廢罷者,皆衣麟服,擊金帶……。其他戚臣,如駙馬之庶子……而衷以四爪象龍,尤可駭怪。其一為內官,輒服似蟒,似鬥牛之衣………。至於王府承奉,會奉旨賜飛魚者不必言,他即未賜者,亦被蟒腰玉……。其一為婦人,在外士人妻女,相沿襲用袍帶,………,至賤如長班,至積如教坊,其婦外出……一切白澤麒麟、飛魚、坐蟒…..與閣部公卿,交錯於康逵,前驅既不呵止,大老亦不詰責。嘉靖間霍南海,近年沈商丘,俱抗疏昌言,力禁僭侈,而獨不及此三種,何耶?由此處雖然可以看出晚明紋飾僭用量之大上至內武臣下至教坊人士等均僭用且被大眾接受此現象。但玉帶板紋飾的濫用只提及蟒腰玉,加上明代藩王出土的玉帶中也多見壽帶鳥或花卉文字等現在看起來相對簡單帶板,個人認為紋飾對象的選用可能嚴格性並無服飾上有針對性那樣的嚴格,要說冠服上衣冠禽獸的等級轉到帶板紋飾上是說不大通。但使用的人或多或少會依身分斟酌玉帶紋飾的選用,如錦衣衛高官特似使用飛魚帶板等等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玉帶使用的人非富即貴是一定的,在此個人認為雖然帶板在明末的濫用,但跟據明史上[2]諸多皇帝對於紋飾的禁用[1,9,10,此3處可找到相當多的禁用引用記載,這裡就不在贅言],從這些資料上個人認為除蟒龍可能僭用比例大外,飛魚和斗牛帶板仍是屬於特賜方能且才會使用,縱玉帶板在明末的濫用,畢竟是僭用,跟服飾的僭用不同,服飾上的紋飾尚有很多方式可以遮掩,而玉帶上紋飾的使用上應該會有所斟酌,這也造成如今飛魚斗牛帶板稀少少見的主因。此處或許有其他很多不同看法,於此僅是一個淺顯看法,期待有更多證據可以討論。

我們在把目光轉回龍頭帶板的其他紋飾。帶板紋飾有一款與飛魚較類似但龍身尚不明顯的魚龍帶板(圖二十七~圖二十)。圖二十七和圖二十八紋飾一致左右相異,應為同一套帶板,數百年後分散港台再各於兩本書內著錄,紋飾精美特殊也是十分難得,圖二十九雙魚龍的做法也是相當罕見,一升一降,壽山福海中雲朵的佈局,生生不息。如果我們依圖十一上下佈局來看這紋飾應該屬於魚化龍的魔羯魚,有可能是飛魚的前身,這類紋飾飛魚、飛龍[3]或魚化龍或魔羯魚帶板都有人稱之,大家認知上還是從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演變而來,紋飾也比較類似,由於龍形還不很明顯,稱飛龍或飛魚較不合適,魚龍帶板或魔羯魚會是比較合適的名稱。

27.jpg

圖二十七 明代玉器專輯一書收錄[6]

28.jpg

圖二十八 揅琳玉集一書收錄[3]

29.jpg

圖二十九 升降魚龍帶板(私人收藏)

此外獸身龍頭帶板在帶板紋飾上也佔了一個數量。一般來說,獸身、龍頭、麟片,火焰紋是其基本造型(圖三十),有些還會加上一對翅膀(圖三十一)。麒麟帶板,這是市面上統稱的這類龍頭獸身帶板名稱。明史輿服三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洪武明會典規定”[2];“公侯伯及駙馬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 不在正常品秩裡面,這裡點出麒麟使用者等級之高。《太祖高皇帝實錄》中述“宮禁故事、日、月、龍、鳳、獅子、麒麟、犀、象等形,御賜者許用”[11]而景泰四年時發佈了令錦衣衞指揮侍衞者,得衣麒麟嘉靖十六年,禮部奏定,文武官不許擅用蟒衣、飛魚、鬥牛、違禁華異服色,錦衣衛指揮、侍衛者仍得衣麒麟,其帶俸非侍衛,及千百戶雖侍衛,不許僭用[2輿服三]麒麟的帶板紋飾與其他相比雖不算少見但也沒非常常見 ,其能配帶的人身份可能都有限制(寧惠王、益定王均有出土)1982年江西朱由木夫妻墓中曾出土過一條飛天麒麟玉帶(圖三十二),朱由木為明代藩王(益定王),由此可知飛天麒麟配戴的人可能有其特殊性與飛天麒麟玉帶之珍貴性。不過事實上在[2]的敘述忠恩賜或僭用服飾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描述上白澤跟麒麟常常是同時出現的,“公、 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2輿服三] 。我們再來古籍看對白澤跟麒麟的敘述。《宋書卷二十八志第十八符瑞中》對麒麟的敘述“麒麟者,仁獸也。……麕身而牛尾,狼項而一角,黃色而馬足。一角馬蹄牛尾這裡很明顯的點出麒麟的特徵,如果我們再看朱由木夫妻墓麒麟玉帶的型其基本上與史籍記載相符。我們回頭看一下《大明會典中》對公侯伯及駙馬兩者神獸的花樣(圖三十三~圖三十四),可以看出是如此的相似,所差者為足的表現,明代麒麟族一古籍作法為蹄狀而白澤則是犬貓類之趾行足狀,事實上在少數存世的帶板中,兩者已經被混名。《軒轅本紀》中對白澤描述“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何天下神鬼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物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能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更多更完整的故事與敘述可以在宋代《雲笈七籤》找到。白澤花樣的器物在明代除衣飾帶板外,器物上也可以見到其蹤跡(圖三十五大明萬曆年製)。如果我們把目光拉回帶板,不難發現白澤是有一定的少數存量(圖三十六~圖三十七),其跟麒麟相比,由大明會典跟器物的輔正,差異點在足部的表現,目前的人對其稱謂有誤。

30.jpg

圖三十 故宮博物館藏麒麟帶板

31.jpg

圖三十一 飛天麒麟帶板(私人收藏)

32.jpg

圖三十二 江西朱由木益定王夫妻墓出土飛天麒麟玉帶

33.jpg

圖三十三 大明會典中萬歷期對麒麟和白澤的花樣圖

34.jpg

圖三十四 正德期白澤花樣圖

35.jpg

圖三十五萬曆款白澤紋瓷器(香港中文大學藏)

36.jpg

圖三十六 白澤帶板中國玉器賞鑑一書收錄[7]

37.jpg

  圖三十七 白澤帶板揅琳玉集一書收錄[3]

如果我們再針對腳趾的變化去分析這些龍頭獸身,在蹄足和肉趾行足外另外有一款龍爪行足的帶板(圖三十八~圖四十),一樣有飛天翅或單純火焰紋兩種,文獻對其記載非常欠缺,明顯的非蹄足可以屏除其為麒麟的可能。不排除是白澤趾行足的衍伸。如果我們過去的動物身型去探討,再從明史上去解讀,這類龍爪動物基本上即為過去神獸辟邪或天鹿之屬,如果比對南朝陵墓石雕鎮墓獸,可以發現相似度非常之高。《亚洲艺术》12卷第四期(1980)對神獸有非常多的參考資料[12],這篇文章以外國人的角度對中國神獸做了非常多的整理大家有興趣可以網路搜尋一下。我們在一次回頭看明史記載,《明史輿服一》中“大輅...輅座高.....。轅長....鍍金銅龍頭、龍尾、龍鱗....內飾綠地描金,繪獸六,麟、狻猊、犀、象、天馬、天祿;禽六,鸞、鳳、孔雀、朱雀、翟、鶴。此處神獸類的確是有天祿記載,比對中山國錯金銀神獸(圖四十一)與後世鎮墓神獸[12],其相似度是非常高的。此處我們無法很清楚的分辨龍爪形神獸的正確屬名,還須更多的佐證資料,不過不是白澤就是天祿應該相去不遠。

38.jpg

圖三十八火焰紋龍爪神獸明代玉器專輯一書收錄[6]

39.jpg

圖三十九 五毒火焰紋龍型五爪神獸中國玉器賞鑑一書收錄[7]

40.jpg

 圖四十  龍爪飛天神獸(私人收藏)

41.jpg

 圖四十一  1974年河北戰國中山國出土錯金銀飛天神獸(辟邪或天祿獸)

最後明萬曆服飾上還有一款神品級龍紋(圖四十二),三眼飛翼龍身,霸氣十足[5]。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的描述起源的很早,山海經、楚辭、太平廣記、史記中都有描述。比較屬於他的型態的描述在三國曹魏張揖所著《廣雅》中“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有翼的飛龍即為應龍之屬,跟飛魚最大的差別在於魚尾或龍尾。萬曆的服飾上三眼翼龍即是龍尾手法,至於三眼的意圖目前不明,萬曆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皇帝,在位久,當朝玉器造型多變,三眼翼龍帶板我個人是認為有可能存世用以搭配服飾,只是不知何時能有幸目睹到。

42.jpg

圖四十二  萬曆三眼翼龍皇袍[5]

本文針對明代龍紋帶板之龍形變體與正名,各位讀者如有更珍貴的資料或看法還請不吝提供以更詳盡本文內容。

 

[1] 白寧, 王全 《從南京市博物館藏明代玉帶論及明代玉帶使用制度》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

[2] 明史

[3] 劉瑞榮 《揅琳玉集-明代宮廷玉帶版》 2018

[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

[5] 黃能馥, 陳娟娟《中華歷代服飾藝術》1999

[6] 玉翫雅集玉協會《明代玉器專輯》2020

[7] 薛貴笙《中國玉器賞鑑》1996

[8] 明《天水冰山錄》

[9]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學明代太監墓》2005

[10] 華慈祥《明代玉帶型制及相關問題芻議》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

[11]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七十

[12] 巴里特尔中国古代墓地翼兽卡美辣石雕之考察报告亚洲艺术》12卷第四期(1980261-281http://www.talknj.com/article/198-1.pdf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支那一詞對許多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的人或民族情感較深的人來說是一個帶有爭議的字眼, 不過支那一詞自古就有, 不管其時空背景下帶給多少人不愉快的回憶, 這裡僅是引用一書的背封玉器當起頭, 探討的是一種器物, 請各位讀者不要對此詞作過多自我解讀或讓此詞帶動情緒波動, 謝謝各位!

本文前身由自己的一個玉勝衍伸而出, 資料的找尋剛好對玉勝的用途做一個完整的套討

https://newmoon236.pixnet.net/blog/post/345882103

 

支那古玉圖錄由梅原末治於昭和30(1955)出版,底部封面這件玉器叫勝(圖一),朝鮮出土,估計是日本佔領朝鮮時期流到日本去,再經由赤星五郎式和京都守屋孝藏式收藏(圖二),目前下落不明。勝的原始當厭勝佩使用,也有人叫壓勝,用在驅邪避鬼保平安,東漢末有轉髮式使用的記載。勝現在的意思跟最古老的時候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勝本字是腥,厭勝的意思是厭壓汙穢物,字跟壓歲的用法一樣。厭勝跟中國古代南方楚人的神話及漢代仙道思想有關,在早期的玉器型制中,大家熟悉的避邪三寶剛卯(嚴卯)司南佩和翁仲,是典型的厭勝佩.

 

梅原.jpg

圖一支那古玉圖錄及封底照

支那.jpg

圖二 支那古玉圖錄玉勝圖

上述大家熟悉玉器三寶中的司南配另有幾類造型相關的玉器一般同樣是視作為壓勝配的使用,如果把司南佩去北勺和南地其截面圖型及大家所熟悉的工字佩,工字配為司南佩去頭尾的截面圖型(圖三),很難說誰影響到誰,因為同時期都有出土品,甚至有可能都是同源頭各自演化。有一些書上寫的是工字配受到司南佩演化而來,不過如果單純以出土品來說,出土品司南佩都在東漢墓较多,而工字配西漢墓就有出土器物了。同時期還有另一種雙勝(方勝或疊勝)(圖四),跟司南佩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樣的壓勝作用。雙勝頭尾各有浮凸孔用以配戴,如果將司南配從頭的截面看下去將發現與雙勝截面的造型是完全一樣(圖五)這樣說好了,把雙勝的上下勝厚度變厚,兩勝距離變短,,一端凸浮孔變地盤,另一端加上個杓型物就是司南佩了,兩者有無優先順序或同期各自演化很難說,不過看型制的演化可能性應該是雙勝影響到司南。這裡提到了雙勝這個名詞跟司南佩的截面,其實從俯視圖來看就是一個勝。就是支那古玉圖錄底部封面的玉器。

司南佩.jpg

圖三 館藏司南佩與工字佩

方勝.jpg

圖四 2004西安市岳家寨西安理工大學出土雙勝佩

司南俯視圖.jpg

圖五 司南佩俯視圖

勝,這個名詞出現的很早,戰國山海經裡面形容西王母豹尾虎齒而善笑,蓬髮戴勝。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裡:(西王母)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這裡是形容玉制的髮飾。東晉郭璞注", 玉榺()"。而榺是指織機的捲經軸,有此一說西王母跟與織機和紡織工作有關。無獨有偶的1975年江蘇揚州邗江甘泉雙山1號漢墓出土一件玉勝(圖六),邊框陰線薄片狀,跟在支那古玉圖錄裡面記載著早年朝鮮出土的玉勝除陰線工外非常類似。在此要提一下1985年在相同附近的揚州邗江甘泉姚庄101號西漢墓出土一件扁壶型玉器(圖七),感覺非常像是玉勝改的殘件,如圖示,只是沒見過實物猜測而已。而揚州邗江甘泉姚庄101號西漢墓同時亦出土兩件雙勝及一件琥珀工字配,江蘇揚州邗江漢墓群的出土件證明至少在西漢時勝,双胜和工字佩是同時期存在著,器型的相似度普遍目前認為其作用均為壓勝配使用。

玉勝2.jpg

圖六 1975年江蘇揚州邗江甘泉雙山1號漢墓出土一件玉勝

雙勝2.jpg

圖七1985年揚州邗江甘泉姚庄101號西漢墓出土玉器

 

山海經跟史記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玉勝最早期使用的地方在於西王母的頭上蓬髮戴勝(圖八)。我們也可以透過此時期戰國和漢的壁畫及畫像石和畫像磚上面有大量的西王母圖案(圖九~圖十),同期的銅鏡跟錢幣也有相當多包涵西王母的造型(圖十一),這些不是玉器上的資料均可以發現在西王母的頭髮上有很明顯的勝的造型,與史書的說明相呼應,這說明勝至少戰國西漢就有實物。

勝.jpg

圖八 帶胜圖

畫磚1.jpg

圖九 西王母石磚圖案(圖片摘自網路)

西王母壁畫.jpg

圖十 2003年在陜西郝灘出土新莽至東漢西王母宴樂

錢幣.jpg

圖十一 西王母帶勝銅鏡與錢幣(圖片摘自網路)

 

1969河北省定縣(定州市)北陵頭村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了件精彩西王母玉座屏(圖十二~圖十三),該坐屏以雙疊勝為柱的作法兩柱間架構起上下西王母與東王公的座屏。我們除了可以很清楚的在西王母和東王公的頭雙側髮上看到勝的造型和使用方式,為勝提供了更鮮明的使用證據,值得一提的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同時出土了不少件紋飾豐富的金勝(圖十四),圖騰為鏤空與不鏤空兩種,鏤空紋飾隱約可見是雙龍或四靈的手法,為同時期勝材質的使用添加更豐富的證據。

玉屏風1.jpg

圖十二1969年出土河北省定縣(定州市)北陵頭村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西王母玉座屏

玉屏風2.jpg

圖十三1969年出土河北省定縣(定州市)北陵頭村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西王母玉座屏

金勝.jpg

圖十四 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之金勝

 

在文獻說明上(圖十五),到了後一點的兩晉時期的文獻更直觀開始出現金勝的描述,勝有金屬材質的出現,像九家舊晉書輯本的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三 "金勝一名金稱。援神契曰。神靈滋液。百珍寶用。有金勝。金勝者仁寶也。不琢自成。光若水月。四夷賓服則出。穆帝永和九年。一作晉孝武時。陽穀民得金勝一枚。長五寸。狀一作形。如織勝。"或南北朝中梁朝的宗懍寫的荊楚歲時記,内容是由正月初一至歲晚的百姓日常生活, 其中辟邪、辟病的風俗佔篇幅一半, 裡面也有記載。或北宋的太平御覽也可以找到類似的描述。如果我們把勝字不單獨使用,華勝這個用語可以上衍至非常早,一般是描述精美的髮飾,東漢劉熙(或又作劉熹)的《釋名·釋首飾》中對這幾個字解釋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爲飾也,從此處我們隱約可以得知勝在東漢當髮式的使用已經是高端頂層人的使用,而且不限男女。這成為在劉暢墓裡西王母玉座屏的東王公雙頭邊出現的勝得到應證的實例。而西晉司馬彪所著的續漢書離東漢不遠,在其輿服志日皇后入廟為花勝上為鳳皇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金綺攝橫簪之,此處描述已經有後世步搖的影子此外·顏師古注:勝,婦人首飾也; 漢代謂之華勝。此處我們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說明。至此我們可以大致可以確定勝在此時期是當作髮飾使用具有形容人正等和厭勝的雙效。同時期的南京曾出土兩件東晉時期的金勝(圖十六),為此時的髮飾提供了更直接的樣貌,與祖型相比,紋飾有時代的變化,造型是一模一樣。

文獻.jpg

圖十五文獻玉勝記載

金勝2.jpg

圖十六 南京出土東晉時期的金勝(圖引自中國古代珠子)

 

中山穆王劉暢墓西王母玉座屏除直觀提供勝的使用處外,西王母故事的內容和其勝為柱的複合器作法,暗示著此器有壓勝、祈福、長生等作用。在上海博物館也有件四靈玉勝復合器的造型(圖十七),顯示著玉勝復合器的應用在當時不是孤例,上博該件器物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立體雕站在魚托及一條連接雙勝的軸上,勝柱兩邊刻有長宜子孫,延年益壽漢代常見的游絲工藝八字。這些玉勝復合器的大小由玉座屏的擺設至隨身的配帶都有。

上博.jpg

圖十七 上海博物館藏四靈玉勝復合器

綜觀玉勝至金勝圖樣,雙勝、司南佩、及復合器的造型配合上文獻的記載,我們或可推論壓勝用途的勝器轉至華勝的首飾,而雙勝、司南佩、及復合器中間的軸會不會就是長簪類連接單勝的延伸轉至佩戴器物的一種表現?如同西王母宴樂圖所示。甚至各類勝型器與單勝的打孔位置也開始有變化,由中心孔至側面孔的不同會不會也是由長簪類兩端連接單勝至後來簪一端接各類飾品的變化?由於沒有更直接的證據與佐證的文獻,在此謹提出一個看法後續留待各位讀者的意見或進一步出土資料的支持或推翻。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劍飾四件組的第四件

硃砂在地底長時間對玉的破壞下先產生了白化的現象

過多破皮, 太少對玉沒影響

原玉性跟破皮間的白化是最迷人的皮色

自然分佈  光氣和老化附著物

時間最忠實的代言者

S__63774723.jpg

S__63774724.jpg

S__63774725.jpg

S__63774726.jpg

S__63782914.jpg

S__63782916.jpg

S__58155017.jpg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暖色妖艷風  很黃
立體層疊花  很肥
看上第一眼有濃濃的中古味

找不到資料
問些老大
甲大佬說中古的機會很大
乙大鰐說明代的中古風
丙大神說清代的漂亮花

各位大大們有沒有啥資料可以參考的?

S__63381508.jpg

S__63381507.jpg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友晉升老爸頭銜, 找個圖案恭喜一下

跟小孩比較有關係的玉器, 鎖片排的上號, 鎖片大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手上的鎖片沒留幾件, 刻意留下的大都有一些理由

這件的紋飾不同一般常見的比較特別, 不要小看這樣的工, 拓出來就是兩幅生動活潑的親子龍門圖, 它又大又是翠, 一留轉眼就是二十冬

S__56221758.jpg

S__56221760.jpg

S__56221757.jpg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壽衣沁

古玉名沁譜上俱樂部成員

會讓玩沁者癡迷的一種沁

要玉上面有外來的色彩其實不難

大家常見到的不管是灰皮, 提, 真沁, 或有人眼中的人工沁等都是外來色彩

但是要同時有兩種  三種.....好幾種

那就沒有那樣的容易 

當然您要把它放到各種混合 酸, 鹼, 狗血, XXXX化學.......那也是可以

只是色的自然度就看多少人會接受了

俗話說玉得五色沁  勝過十萬金

這裡的五色沁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壽衣沁這個品種

當然不只五色

紅黃黑綠白紫藍還有粉......

多色沁不僅僅只有壽衣沁這個品種

不排除古玉里有多次入土的狀況

不同的環境對它的復合影響造成的多色彩, 出土例子其實也不少

不過一般比較會見到的多色系都出自於壽衣沁

 

1383448276-2794965608.jpg

b.jpg

c.jpg

P1010031-1.jpg

CCP_7037C.jpg

CCP_7041C.jpg

玉要玩的對  那是理性派人士

玉要玩到沁  那是感性派成員

能左右逢源的其實是很孤單的一群

現在白玉是主流, 理性當道

既然是感性派就會常聽到理性派的一些論述如

釘金是假沁

水銀不會沁

壽衣更不可能, 燒都燒光了........

不過很不好意思的一件事是

那些都是古玉名沁譜上實實在在的成員

對我說沁前面的字是形容詞

硬要把它看成是名詞或動詞  也不是不行

那又如何   一百年後他還是叫釘金沁   水銀沁   壽衣沁.......還有很多

可能對某些人而言感性的美束在理性的框裡會比較好玩的樣子

對我們這種太淺的人而言

還是那老話

多彩vs壽衣

色系變化想象在於感性的細胞排列在衣服上  沁到玉上的五彩, 十彩,.....更多彩

這種印象是玩玉的樂趣

是不是壽衣造成的根本不是我認知玩玉的重點

東西是不是我們叫壽衣沁的現象

對眼 帶走

謝謝 不回頭

0301_1_lg.jpg

1383447583-3393908037.jpg

 

 

回到壽衣沁的現象

大抵大家都接受是火燎造成

不過並不是火燎只單會造成壽衣這種多色感覺的沁

我認知的火燎有好幾種沁法          或者說名稱

有某些可能是刻意做成的或者根本就是玉料本身

比如說重複性很頻繁出現的某些品種

另外還有硃砂遇水悶住造成的白化或是白粉化

或者其他東西配合火或水化學反應釋放的高溫

或者輕火燎的磁化玉器

甚至牛毛沁都跟火燎有關

這些的這些造成的表面現象都有點不一樣  

國外統稱Chicken Bone Jade

中文說法隨著顏色形容詞的千變萬化那就有如

雞骨白, 火燎, 壽衣沁, 孩兒面, 混五彩, 群仙上壽.........

至於多色的品種大家常見的帶桃紅粉色有人又稱孩兒面

粉得漂亮那是嬌豔欲滴不可方物

深紫色帶白毫的貴氣一流

或白紅底件有黃綠黑多色交容

壽衣沁中這三種色系品種我最喜歡

色分佈的好  

價何止添三分

1383447584-3305862618.jpg

S__51994699.jpg

 

另外有一點值得一提的

一般伴隨著火燎玉器的工通常特別好

不敢說是鬼斧神工  

但都在水準之上

一般人都認為會遭火燎玉器的種通常較差

竊認為剛好相反

不管火燎是刻意還是自然形成

火燎玉器的種都特好

不管啥種質那有啥樣的玉遇熱不會變化的

如果要我提證據

我沒有  

實驗給不收色的人去做

我收色   色好就是重點

要證據沒有

色樣品有一些

一根長長一邊來熱一邊沒熱

壽衣磁化原裝漸進式的分層

多色牛毛原種漸進式的變化

至於色系是什麼東西額外造成的

對我來說 who cares

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

要的是玉上的色

是火燎壽衣沁的現象

我是理性+感性成員   

俗不可耐的野獸派

我玩我的色

至於成因

留給有美國時間的純理性成員自行換名去

1477058933-2837638937.jpg

1477058978-3055856045.jpg

1477059016-3991737143.jpg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戴尾戒防小人

我印象中從高中開始

我左手小指就戴了三圈小金素圈

左手腕戴了一環金鍊

一直到出了社會還戴著

到玩玉後

手上尾戒有不會想戴玉戒

甚至在2000年前后跟緬甸王入手了兩只很好的翡翠尾戒

綠油油冰嚇嚇的

一卡給小龍拿去

一咖當禮品送出

如果留著   現在滿綠老坑玻璃種不知啥價格

B9.jpg

B10.jpg

B1.jpg

B6.jpg

B10.jpg

S__43073581.jpg

S__43073582.jpg

千禧年以前

潘家園所謂的鬼市還找的到東西

路邊帆布地攤上農民趕集的雜貨上

花片有小白玉件有偶兒巴掌大的海東青擊鵠也會出現

戒指

只是當添頭的

不說滿山滿谷

也有個隨地開花

幾十塊幾塊錢軟妹子輕而易舉

曾幾何時幾千了

市場尚好點的上萬了

再好點的有花帶紋的好幾萬了

說要投資報酬率

牌子也比不上

手頭就來來去去也不想留

最好的老坑玻璃種當初都捨得讓她走了

只是

後來

我再也沒遇到過........

 

畢業後沒跳舞了

多年後

狗公腰漸漸變成狗頭肚

定杆指成了肥腸手

手上的金鍊金圈早已退下

戒指似乎是緣份會過頭了

手上轉了一圈

愛過就是一杯九分的回憶酒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器之中璧流傳最廣

影響玩玉的人最深

璧的起源很早   各文化期都有這類似日月情緣的器物

一般高古素器上的璧很難仿

可是外面還是仿得很多   仿的人口袋飽飽買的人樂此不疲

一塊老料切一切鑽一鑽帶點色彩就成了簡易版的市場璧

一般有在玩的玩家看內外圈看表面沁蝕看弧看切

其實很快

下鏡不是看真假    下鏡只是看古老工具的美

正2.jpg

反1.jpg

透1.jpg

這件是新石器的璧

地域不確定   我偏齊家體系

難得的是白玉底配雲彩般種色與沁

沁殘的美真TMD的水

玩清代白玉是在眼睛裡容不住一絲刻碰

容不下刻碰往上就別碰玩沁玩老玩味道

兩種的重點根本不在同一條線上

 

內外圈的鑽

內1.jpg

內2.jpg

內3.jpg

外1.jpg

外2.jpg

外3.jpg

外4.jpg

切面的痕跡

拉1.jpg

拉2.jpg

 

沁蝕之美

沁蝕之美.jpg

沁蝕之美1.jpg

沁蝕之美2.jpg

沁蝕之美3.jpg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江湖上行走要有三兩招

三兩招卻是要好幾年每天練

 

在剛開始玩的那個遙遠年代

我早上調的鬧鐘不是趕上班而是趕聽課

周六逛地攤最先入手的一本玉書是古玉精英

怎麼這書裡面的東西都TMD那樣漂亮

這也愛那也喜歡

南越王墓來台展覽

更是炒熱了裡面戰漢劍飾器

傻裡傻氣的在p166偷偷立下宏願

有生之年一定要收到類似的東西

後來雖然發現好像難度也沒那樣高

後來想想

真得是很難

這條不歸路上有多少叉路

每次的選擇都跟一些機緣和遇到的人有關

 

運氣不錯的

總有幾個一起玩的好友亦師在身邊

我玩不挑年代

我玩不挑品類

標本也收

看到特喜歡的咬牙也買

幾年後宏願達到了又起了新的宏願

不變的是學習的劍每天都還在揮

 

這件是標本

戰漢劍飾器該有的除了高浮雕外都有

拉絲, 孔痕, 遊絲工, 沁, 溶掉的鐵鏽再結塊, 漲裂, 眼睛的弧

劍飾器不外如是

CCP_6165C.jpg

CCP_6172C.jpg

CCP_6179C.jpg

CCP_6181C.jpg

CCP_6167C.jpg

CCP_6168C.jpg

CCP_6176C.jpg

CCP_6170C.jpg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an 17 Wed 2018 17:06
  • 釘金

釘金

古玉名沁譜上俱樂部成員

對於早期瘋色沁的肖ㄟ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越早玩的藏家對於沁色的重視度越高

但是危險誤區往往與色之一字相隨

以化學的角度來說

就是地下的酸鹼配上各種礦物對玉長時間在地底的作畫

問題在於酸鹼礦物人工也可以配製+溫度環境催化劑

時間可以容易的大幅縮短

所以有古有老提油近有新仿沁

甚至是美美的灰皮

 

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

紅的黑的白的黃的綠的紫的多色的都迷

對於沁色名稱和成因

自來看作是一種理性玩玉下感性的揮灑

不喜歡那類強調水銀沁跟水銀無關之類的爭論

黑不黑跟水不水銀可以談

水銀沁美的在於視覺跟聽覺和想像

vs水銀

流動想象在於感性的細胞灑在水銀 沁到玉上的黑

這種印象是玩玉的樂趣

是不是水銀造成的根本不是我認知玩玉的重點

東西是不是我們叫水銀沁的現象

對眼 帶走

謝謝 不回頭

S__26738695

S__26738696

S__26738697

1383448552-2944044525  

  

對於釘金 長期來一直有種執念的瘋狂

這是一種傳說中仿不了的沁色

都說傳說了 不認同就不要爭執了

照說應該不難見到實物

可是我還是常常見到噴槍打粒狀的釘金沁

釘金迷人的是現象

從字義來說就是把金子釘的玉裡面去

這種釘是柔性 自然過渡的感覺

這類沁根據面積的大小還有不同的名稱

有一大片的揮灑

有一辦辦花卉的點綴

很美的~

玩釘的人其實不少, 尤其港台一帶

一樣 玩釘金 重點在於是不是釘金沁這種沁的現象

太注重成因我覺得都有點著相了

外面也有人一見到釘金就把年代定在明代

憑良心說 明代的釘金沁還真不少

不過這種說法只要有一個反例就破功了

反例各大博物館也沒太難找就是了

 

釘金這種現象

跟大部分沁的狀況是有點不大一樣

大抵墓裡面的沁色如果不破壞玉質都有渲染的感覺

釘金的成因有很多人對它都提出各自的見解

大致有三種說法

釘金是後來人人工做的

釘金是一種自然的沁色

釘金是料就有的玉本色

三種成因的理由聽起來都有點道理

第一點是因為大部分釘金沁物件是明代玉器

所以大家認為地沁不挑年代, 所以是當時人工作的

第二點支持的理由是真釘金過渡自然

而且實話說明前的東西有 只是比例上較少而已

再來往往第一手沒清過釘金沁物件上常有殘留的爛泥

這成為第二點支持人眼中的證據

第三點是很多的釘金沁玉料內部看的到較鬆散的塊狀

說實話早年李躍的工廠裡我見過剖開的兩片玉料

裡面是黑釘 那時應該買下當樣本的…….

但是如果手上釘金標本夠多

你會發現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到是三選一

 

釘金上的刀工

我見過在釘金上跟被釘金熔掉的fu

這決定了誰先誰後

三多的玉件 帶鉤有 板指有

可是呢 帶板呢 量這樣大

可能有 但是我印象中撈不出一兩塊

相反的筒型琮量不到帶板的零頭

可是釘金在比例上高的可怕

釘金在半導體上製作那叫做蝕刻

需要用到一個阻擋物擋住不釘的地方

我不認為單純人工製作會有選擇比

釘金的質種我也見過粉好的

說一開始就是有其實也說不大過去

再來釘金出現的器型其實有點規律

給一個不負責任的看法

釘金是前料主導後續地沁或人工修飾的現象

明代出現大量的釘金礦料造成明代作的印象

之前沒料 後期斷料 東西少了

前料決定了器型上使用

某些適合 有些不要

後續有沒有修飾決定了工在釘上還是釘後面

地沁時間久一點 工跟沁邊緣就柔和點

或人工手法顏色就美一點

沒入土就工在釘上

這裡說的不是老料的後天工

至於是沁還是人工加工是後續

對我來說 who cares

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

要的是玉上的色

是釘金沁的現象

成因留給化學家去證明去

白玉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