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我喜歡鐲子, 二十幾年前鐲子是玩玉人手上很重要的一個品類, 現在不知道是鐲少了還是大家尋覓著"偉大"的器物, 要外面看到一件能起共鳴的還真不容易, 這裡整理了一些紅山鐲子, 有館藏挖掘的, 有手上停留的, 還有的在我的盒子裡
手鐲自古即為身分的象徵,自文化期開始漸漸從護環演變成除身分代表外亦可戴在手上與服裝或者相關環境配套成為裝飾作用的飾物。玉鐲自新石器時期就一直使用不斷至民國初年,各時期均有其代表的型制風格與手法,演變至漢唐宋元明清,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玉鐲代表的意思除了身分地位外,還有定情物及身體安康的用意,最後形成最美的一件飾品。君不見美女手上帶著一環素雅的圓鐲,手鐲在手腕即是一道彩虹, 配戴者的氣質跟靈動之氣馬上就上提了幾個層次。
在紅山文化時期,手上鐲子屬於統治階級身分的使用品,考古發掘的並不常見,跟南方的良渚體系相比,時代風格相當明確與獨特,考古大多常見白化的品種,玉種與沁彩優美的均屬於此時期的稀少品相,為當時的統治階級,貴族美女的使用之器。紅山出現的玉鐲極具有當時的時代風格,有四種常見的款式,型一為內徑厚實,往外圈偏尖薄,其與當時的勾雲器或璧型器物內厚外薄的做法一致,鐲身的橫切面是一個鈍三角形而非類圓形,具有非常獨特時代特徵。考古的器物可見圖一[1-3],阜新市博物館藏有一件改制器可以清楚見到此類鐲之橫斷面(圖二)[4]。型二的紅山鐲為內緣平直,周圍微直至外鼓型(圖四)或周圍起楞平直後至週邊微鼓如圖三所示,小河沿文化層有一系列15件類似考古發現[2]。此型鐲器雖不如圖一考古出現的多,但紅山藏家手上並不難出現此類鐲型。
圖一 紅山內剖面為鈍三角形之厚外薄鐲
圖二 阜新市博物館藏紅山內剖面為鈍三角形之厚外薄鐲
圖三 小河沿文化層出土內緣平直,周圍微直至外鼓型紅山鐲
圖四 小河沿文化層出土內緣平直,周圍起楞平直後至週邊微鼓紅山鐲
型三的紅山鐲型為寬扁形鐲,內寬外部成壟起之半球形,橫切面為半月狀,中間處最厚上下端縮薄如圖五所示[1, 2],內徑肉多常可見解玉砂拋琢留下之不規則解玉砂殘留的凸粒橘皮紋(圖六),該時期風格也很明顯,此鐲型較型一型二少見。而型四類為不規則型,此類大多有上述三型綜合的影子,玉料選材多為紅山地域的岫岩玉但,由於就料或其他原因使的鐲身厚薄並不一致,一般常見為青黃玉種(圖七),偶見留皮。除此之外,有些帶有紋飾的相當稀少,一般從玉料跟工藝手法能判斷是否是紅山體系的鐲子,能參考的考古出土件相當稀少就不於此分類。
圖六 紅山內寬外壟半球狀寬扁形鐲
圖七紅山不規則就料帶皮鐲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前兩型細圈型較偏年輕者使用的傾向,而後兩款適合有性格的帶法。目前考古的資料來看紅山鐲類出現的並不多,常見的大多屬於白化玉種或青色系列如出土附圖所示。質佳沁美的品相與條件相當難遇到,偶可見專門傾心於紅山器收藏者手上。一般來說與當時的紅山器物一樣,種沁為當時種色最好的青黃玉種的紅山鐲,滿沁或沁色星羅密佈美豔大方者,燈光下都極具神秘色彩,內徑均殘留當時工藝痕跡既明顯且細膩,其當時使用者的身份不是極高必是極美,為此時期的極稀罕之物,現代人能戴在手上,是繼承當時紅山美女手上最美的一道風景線,仙靈氣韻何止添三分。
[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1997
[2]于建設《紅山玉器》2004
[3]陸建芳《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北方卷》2014
[4]郭大順, 洪殿旭 《紅山文化玉器鑒賞》201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