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寫過一篇釘金沁, 這篇是在整理後的一帖為閒聊式文章,無物理化學直接證據,有玩家同好數年心得,證據粗薄不求認同,閒聊淺見搏君一笑
沁色,自古為玩玉者所求所重,要求色系變化之美更是重中之重。一般大家審美觀念還是從明清白玉入手學起,到了一個崁後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往中高古玉器或工或型或沁色靠攏,說是玩味道也好,說是迷古樸也罷,大家看的都是一個美。今天可以迷戀明清的灰皮,明日就會愛上各代的色變。
沁之一字始於李淳風辨真玉…蓋屍沁也…[1],唐代不確定是否李淳風有留過這樣的記載,至少宋代沁跟玉就已經是有相關聯。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對玉的顏色包含外來物影響的色彩開始比較有清楚的敘述,明末高濂《遵生八牋》的第五章《燕閑清賞牋》中的“論古玉器”對玉的色彩包含沁色有更多的說明。晚明至清中陸續有些如谷應泰之《博物要覽》、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或甚至乾隆的御製詩都可以找到玉色或玉沁的記載,不過真正影響到我們目前對玉沁名稱最深遠的當屬陳性的《玉紀》[2],此書抄傳印無數,影響層面之廣無法估計甚至至民國後還有針對此書所著《玉紀補》、《玉紀正誤》諸論等等,[2]一書中對沁色描述達二十種,給總名“十三彩”,另外還有巧沁五種。玉紀之後還有唐榮祚之《玉說》一書,不過沁色內容並未跳出[2]之影子,一直至於民國劉大同《古玉辨》其內沁色已經發展至75種。由於無實物照片比對,我們僅能從這些書中描述的顏色配對目前公約數較大較廣的玩家說法給大家做一個閒聊式介紹。近期有實物比對的沁色名稱大家也可以參考[3],[4]等書後章。
釘金沁,古玉名沁譜上俱樂部成員,常見的顏色有黃、紅、黑、褐等色,圖一~圖五為幾種典型的釘金沁色系與表徵,從沁名來看,是把金子“柔和”的以不均勻施力方式壓到玉表裡去。釘金沁對於早期港台瘋色沁的瘋子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越早玩的藏家對於沁色的重視度越高。但是危險誤區往往與色之一字相隨,以化學的角度來說,沁就是地下的酸鹼配上各種礦物對玉長時間在地底的作畫。問題在於酸鹼礦物現在人工也是可以配製加上在適當的溫度環境當催化劑下,時間可以容易的大幅縮短,所以古有老提油近有新仿沁,甚至是美美的灰皮。100%一樣有難度,98%相像其實不成問題。 2%的距離,對98%的人卻是十萬八千里。
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紅的黑的白的黃的綠的紫的多色的都愛都迷。對於沁色名稱和成因,自來看作是一種理性玩玉下感性的揮灑,不喜歡那類強調水銀沁跟水銀無關之類的爭論。黑不黑跟水不水銀可以談,可以了解成因;但,水銀沁的美在於視覺跟聽覺和想像
黑vs水銀
色系流動想像在於感性的細胞灑在水銀再沁到玉上的黑,這種印象是玩玉的樂趣,是不是水銀造成的根本不是筆者及周遭這幫人認知玩玉的重點,東西是不是我們叫水銀沁的現象
是 對眼 帶走
錯 謝謝 不回頭
比較早期玩玉的人有一定比例對於釘金沁長期來一直有種執念的瘋狂,這是一種傳說中仿不了的沁色,都說是傳說了,不認同的朋友就不要爭執了。照說應該不難見到實物,但市面上還是常常見到噴槍打粒狀的“所謂釘金沁”在蠱惑人心。釘金迷人的是現象,從字義來說就是把金子釘的玉裡面去(圖六),這種釘是柔性,自然過渡的感覺,有些玉器地色跟釘金色搭配的好更是讓玩釘金的人不可自拔,圖七~圖九。這類沁根據面積的大小、分布和顏色還有不同的名稱
有密細的針點
有一大片的揮灑
有一辦辦花卉的點綴
很美的~
圖六 釘金沁標本 (私人收藏)
圖七 明黑沁白地釘金沁鐲 (私人收藏)
圖八 宋明紅沁白地釘金沁琮 (私人收藏)
圖九 元紅沁白地釘金沁踏雲象 (私人收藏)
釘金沁物件並不難找,釘金沁這個名詞不確定開始出現於何時,由於清代至民初的文獻中,並無釘金品名,無照片及對沁色形容詞過度的渲染,除了幾種有被定義或顏色明確的沁名外,我們已經很難還原當初沁名是否是目前玩家眼中的沁色物件。如果真要在《玉記》中找出一個比較相關的沁色,竊認為[2]中二十種沁色的“十三彩”和其中巧沁五項(蛤蟆皮、灑珠點、碎磁紋、牛毛紋、唐爛斑)中的“灑珠點”和“唐爛斑”極大可能是我們目前叫的不同面積或沁咬程度的釘金沁。而釘金沁一詞,估計是文革後從香港老一輩玩家才開始有的叫法,香港流傳至台灣的名稱被三四十年前玩玉的前輩廣為接受後再成為目前普遍的叫法。
玩釘金的人其實不少,尤其港台一帶的早期玩家。大型動物中很不少帶釘金沁的例子,如獸色有虎斑似獸皮,加成混合後醞釀出千變萬化的神韻,很是迷人,如圖十-圖十三。內陸玩玉的人大多反而對釘金沁的物件較不重視,南北有價差,兩岸三地一樣有價差。至少,筆者認為對真的想玩釘金的人是件好事,十年後我們再來看看玩的風向有沒有變化,正如同瓷器宋磁明清官窯的走勢,玉器玩風從當年港台高古的走紅到白玉的崛起近年又回到高古的火熱,美的物件,最終都是會高處持平,無關年代,真正認識後求的只有美與藝術性。
圖十 明釘金沁童子洗象 (私人收藏)
圖十一 宋元釘金沁靈芝鹿 (私人收藏)
圖十二 明釘金沁少獅太獅 (蘇富比拍品,圖引自蘇富比官網)
圖十三 明釘金沁辟邪獸 (北京翰海拍品,圖引自雅昌藝術網)
一樣,玩釘金,重點在於是不是釘金沁這種沁的現象,太注重成因個人覺得都有點著相了。外面也有人一見到釘金就把年代定在明代 (圖十四),憑心而論,明代的釘金沁還真不少,不過這種說法只要有一個反例就破功了,反例各大博物館也沒太難找就是了,圖四、圖十五~圖十七
圖十四 明釘金沁抽象獸面璧 (私人收藏)
圖十五 漢虎熊雙搏 [6-9]
圖十六 宋釘金沁雙鶴佩 (北京故宮藏玉[10])
圖十七 元釘金沁雙螭大璧 (南京博物館藏玉[11])
釘金這種現象跟大部分沁的狀況是有點不大一樣,大抵入土後的沁色如果不破壞玉質都有渲染的感覺,釘金渲染的感覺不是沒有,而是太強烈。釘金的成因有很多人對它都提出各自的見解,大致有三種說法
釘金是後來人人工做的
釘金是一種自然的沁色
釘金是料就有的玉本色
三種成因的理由聽起來都有點道理,第一點是因為大部分釘金沁物件是明代玉器,所以大家認為地沁不挑年代, 所以是當時人工作的。第二點支持的理由是真釘金過渡自然,而且實話說明前的東西有,只是比例上較少而已。再來往往第一手沒清過釘金沁物件上常有殘留的爛泥,這又成為第二點支持人眼中的證據。第三點是很多的釘金沁玉料內部看的到較鬆散的塊狀(圖六、圖十四、圖十五)。早年上海玉器加工廠中筆者見過剖開的兩片玉料,裡面是黑釘,當年應該買下當樣本也是一件好標本。但是如果手上釘金標本夠多,您會發現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到是三選一。
釘金上的刀工,我見過在釘金上跟被釘金熔掉的fu(圖十八),這決定了誰先誰後,單純說是玉料本色就很難令人信服。再來三多的玉件,釘金沁帶鉤有、板指有,可是帶板呢?帶板量這樣大,釘金沁可能有,但是在印象中很難撈出一兩塊,相反的筒型琮的量不到帶板的零頭,可是釘金在筒型琮的比例上卻是高的可怕,高到可能超過一半(圖十九)。想像把釘金作法移植到半導體上晶圓的製作那叫做蝕刻,需要用到一個阻擋物擋住不釘的地方。筆者不認為單純人工製作在玉表面釘金會有選擇比,釘金的質種也曾見過很好的一流玉種,說一開始玉種就有其實也說不大過去,再來釘金出現的器型其實有點規律。給一個不負責任的看法,大多數釘金沁是前料主導後續地沁或人工修飾的現象,明代出現大量的適合釘金礦料造成釘金沁是明代製作的刻板印象,之前沒料,後期斷料,明前明後釘金沁玉件就少了,事實上在一些淺釘金的物件上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玉料的確是會影響到物件釘金沁的形成(圖二十,類似上段敘述剖開之玉料)。前料決定了器型上使用,某些適合;有些不要,所以筒形器或中大型動物件做色斑更寫實,後續有沒有修飾決定了工在釘上還是釘後面,不管是地沁時間久一點或人工手法細膩一點,工跟沁邊緣就柔和點或高級人工手法下顏色就美一點。沒入土沒後修飾就工在釘上,這裡說的是到代工不是老料的後天工。至於是地沁還是人工加工是後續。說實話對筆者來說 who cares? 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要的是玉上的色,是釘金沁的現象混在一件器物上的視覺美,美不美是影響收不收的唯一條件,至於成因那留給化學家去證明去。
圖十八 釘金沁銜蓮雁刀工標本 (私人收藏)
圖十九 釘金沁筒形器 (2016台灣台南市文物協會-華瀚文淵文房雅器典藏展)
圖二十 淺釘金沁刀柄 (私人收藏)
後話: 沁色的成因異常複雜,並不是經手過或看過大量玉器的人可以武斷幾句話斷定的簡單說法,就算同一種名稱的色沁在不同玉件上其環境、玉種、酸鹼值溫度與濕度不同,也不會有一樣的狀況。建議大家對顏色採取態度的是大家認知的沁名在玉件上的表現對不對,物件的本質與外來顏色形成的時間點是不是古董和美不美才是影響物件最後的價值的最大因素,太執著於成因和沁名合不合理反而著相了。也許專門玩沁的大佬們對上述有不同見解,此文僅是以閒聊方式隨筆並不是一定釘金沁就一定是如此。閒聊文疏誤頗多只為搏君一笑。
參考資料:
[1]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
[2] 清陳性《玉紀》
[3] 李英豪《鑑別古玉》1994
[4] 薛贵笙《中国玉器赏鉴》1996
[5] 錢浚, 周公太《常熟博物館藏玉》2001
[6] James C. Y. Watt《Chinese Jade from Han to Ching》1980
[7] 香港市政局《中国玉雕》1983
[8] 香港市政局《中国肖生玉雕》1996
[9] Jessica Rawson《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Ching》1995
[10]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中》1995
[11] 徐湖平《古玉菁华:南京博物院玉器馆展品选萃》200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