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衣沁, 古玉名沁譜上俱樂部成員, 會讓玩沁者癡迷的一種沁,國外名字叫“chicken-bone”, 翻成中文是雞骨(白),不過兩岸三地接受的雞骨白沁色範圍大過壽衣沁,嚴格上來說壽衣沁的現象要滿足多色帶粉色系(白黑紅黃綠等)或帶紫,而雞骨白並不需要或者雞骨白的範圍可以接受不是壽衣沁一樣的成因。圖一~圖五為幾種典型的壽衣沁色系與表徵,從沁名來看,是壽衣上五顏六色的視覺染上玉裡去。同樣上篇所言越早玩的藏家對於沁色的重視度越高,不論是早期港台瘋色沁的瘋子或者清末以來至民國初期的藏家來說是具有強烈吸引的魔力,於是便有乎“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的說法[1]。
圖一 壽衣沁玉馬 春華秋實微拍拍品
圖二 壽衣沁海東青擊鵠爐頂 佳士得拍品(圖引自佳士得官網)
圖三 壽衣沁抱鵝童子及喜鵲蓮藕硯滴 蘇富比拍品(圖引自蘇富比官網)
圖四 壽衣沁鼻煙壺及帶勾 (私人收藏)
圖五 壽衣沁山子 (私人收藏)
要玉上面有外來的色彩其實不難, 大家常見到的不管是灰皮, 提, 真沁, 或有人眼中的人工沁等都是外來色彩, 但是要同時有兩種 三種.....好幾種, 以老沁來說那就沒有那樣的容易 ,當然您要把它放到各種混合酸, 鹼, 狗血, XXXX化學.......那也是可以,只是色的自然度就看多少人會接受了,清代至民國初有好幾本介紹僞沁作法的書[1-4],可信度有多高筆者採保留態度,但那時候的玉器收藏家在鑒賞古玉及評論價值時的確把沁色放在相當重要的一個位置上。自古瘋色沁的玩家瘋到話說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這裡的五色沁或者更多的沁色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壽衣沁這個品種。當然不只五色,紅黃黑綠白紫藍還有粉......。多色沁不僅僅只有壽衣沁這個品種,不排除古玉裡有多次入土的狀況,不同的環境對它的復合影響造成的多色彩, 出土例子其實也不少,不過目前一般比較會見到的多色系都出自於火燎及壽衣沁。
玉要玩的對 ,那是理性派人士
玉要玩到沁 ,那是感性派成員
能左右逢源的其實是很孤單的一群。現在白玉是主流, 理性當道, 那感性派就會常聽到理性派的一些論述如釘金是假沁;水銀不會沁,壽衣更不可能, 燒都燒光了........不過現實的一件事是,那些都是古玉名沁譜上實實在在的成員,對我說沁前面的字是形容詞, 硬要把它看成是名詞或動詞 也不是不行,那又如何? 一百年後他還是叫釘金沁 ,水銀沁 ,壽衣沁.......還有很多很多……。近年拜高古玉器又開始走入較多玩玉玩家的眼光中,感性派成員成長不少,不過比起廣大玩玉人口而言好色團員畢竟還是少數,白玉還是眾多玩玉者的唯一選擇﹔沁對於某些人而言是仿作的另一個代名詞。可能是對理性派人士而言感性的美束在理性的框裡會比較保險好玩且不會碰觸雷區的原因,不過對我們這種瘋沁色的古玉好色團團員而言, 還是那老話
多彩vs壽衣
色系變化想象在於感性的細胞排列在衣服上 , 顏色沁到玉上灑出的五彩, 十。彩,.....更多彩……這種印象是玩玉的樂趣, 是不是壽衣造成的根本不是筆者認知玩玉的重點,美不美,藝術性強不強永遠排在第一位,圖六、圖七。
圖六 壽衣沁六層滿工紫龍瓶 蘇富比拍品 (私人收藏)
圖七 壽衣沁滿工玉獸面紋仿古蓋爐 邦漢斯拍品 (圖引自邦漢斯官網)
東西是不是我們叫壽衣沁的現象
是 對眼 帶走
錯 謝謝 不回頭
回到壽衣沁的現象, 大抵大家都接受是火燎造成, 圖八-圖十一。不過並不是火燎只單會造成壽衣這種多色感覺的沁,更多是如圖八中大範圍的無粉色系的白化或圖九~圖十一黑沁或牛毛紋及帶磁化的玉表面。筆者認知的火燎有好幾種沁法或者說名稱。有某些可能是刻意火劫做成的或者根本就是玉料本身的原因比如說重複性很頻繁出現的某些品種如良渚的某些玉料。另外還有硃砂遇水悶住造成的白化或是白粉化或者其他東西如石灰配合火或水化學反應釋放的高溫或者輕火燎的磁化玉器等等都是跟火或熱或玉種有相關性(圖四、圖八,圖十一)。火燎不等於雞骨白也不等於壽衣沁,但是壽衣沁基本上跟火或熱有關是目前的共識。甚至牛毛沁(牛毛紋)都跟火燎有關[2],這些的這些造成的表面現象都有點不一樣 ,國外對上述統稱“Chicken Bone Jade”。於是在很多壽衣沁的器物件中大家也可以看到牛毛紋(圖一到圖十其實都有,只是程度問題)。 中文說法隨著顏色形容詞的千變萬化那就有如雞骨白, 火燎, 牛毛紋, 壽衣沁, 孩兒面, 三元及第,混五彩, 群仙上壽.........[1],[5]。甚至有些我們只能用想像的非常具有詩意的沁名如長虹貫日,桃花流水等等,雖然我們已經無法還原當時沁名相對應的顏色,不過色系如果要變化如此之大,目前沁名壽衣沁是比較有機會對上號的。
圖八 火燎壽衣沁山子 佳士得拍品(圖引自佳士得官網)
圖九 火燎多層滿工三龍瓶 台北故宮藏品(圖引自故宮官網)
圖十 火燎牛毛紋詩文單柄杯 台北故宮藏品(圖引自故宮官網)
圖十一 火燎表面磁化黑沁牛毛紋辟邪獸水洗 (私人收藏)
既然大家對壽衣沁的認知大部分人都接受是火劫產生,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百年前的商家藏家關注最深的《玉紀》一書上,該書沁色十三彩中有定義出孩兒面“有受石灰沁者,色紅(色如碧桃,復原時,酷似碧霞璽寶石)”(圖二);及巧沁中提出“牛毛紋”之沁色。事實上火劫的原因是不是只有石灰沁可以造成,本人持保留態度,但石灰遇水的確是會產生高熱,而孩兒面的稱謂一直被保留著。實際上牛毛紋的產生也與熱或火劫有關,是壽衣沁的前半段過程,[3], [4]便有提到牛毛紋的偽作方式,如“制器以濃灰水稍加烏梅煮之竟日,乘熱取出,置風雪中一夜,則玉紋凍裂。玉質堅者,其紋細如發絲,再以提油法上色,以偽牛毛紋”[4]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3],[4]找到更多的資料。
如同第一段所述壽衣沁實際上是有其定義在, 單獨火燎或牛毛紋大部粉人還是會稱其火燎,出現白底多色且帶粉色系或豔色系或紫色而多色的品種如帶大片粉紅色豔若桃花的有人又稱其為“孩兒面”(圖二),粉得漂亮那是嬌豔欲滴不可方物,此外深紫色帶白毫的貴氣一流(圖六)或白紅底件有黃綠黑多色交融(圖四、圖六、圖七),在壽衣沁中這三種色系品種筆者最為喜歡,色分佈的好, 價何止添三分。
而民國初年劉大同對色沁的喜好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層面,間接影響到當時的玩家,《古玉辨》內主張“凡玉出土,沁以五色者為最上,三色四色者次之,二色一色者,又次之。…….況所見五色沁之古玉,多系妃嬪所佩之物,故古玉之沁,首重五采耳。……諺語云:玉得五色沁,勝得十萬金,極言其可貴也。…”其對色沁之瘋狂已經無以復加,乃至於有各種描述色沁的名詞或形容詞“受一 沁者,名曰純一不雜;受兩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又曰天玄地黃;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名三元及第,廣東南洋,名曰桃園結義;受四色沁者,名曰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受五色沁者,名曰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稱之為清五彩;受群色沁者,多至十五六色不等,名曰群仙上壽,又曰萬福同攸,通稱之為混五彩。”雖然我們已經無法復原當初這些色沁的實際器物狀況,但是以現實面來說只有壽衣沁”比較能”達到劉大同對多色沁的選擇(此處不排除有多重入土或其他手法現象,但是機會應該會小很多)。至於到底火燎後為什麼會出現多色的現象,目前眾說紛紜,壽衣僅是一種多色來源的猜測,也有可能火源或熱源(化學反應放熱)附近的棺木、金屬,植物、泥土,礦物、陪葬物乃至墓主身上任何東西都有可能在器物受熱後起個美麗的化學變化附加上去。事實上我們很容易的在一些多色系器物上看到顏色的沾粘進而融在玉器上,見圖一、圖四、圖十二~圖十四,此處的融有點類似玉表受熱變軟或白化後顏色再浸潤進去,進而有多色的現象,尤其圖十四還有類似高溫泡沫的暈染感覺更證實是熱的因素。
圖十二 壽衣沁壁瓶 (私人收藏)
圖十三 壽衣沁八仙杯 (私人收藏)
圖十四 壽衣沁多色蓮藕水洗 邦漢斯拍品 (圖引自邦漢斯官網)
另外有一點值得一提的,一般伴隨著火燎玉器的工通常特別好,不敢說都是鬼斧神工 ,但都在水準之上如圖十五~十六。一般人都認為會遭火燎玉器的種通常較差,筆者私自認為剛好相反,不管火燎是刻意還是自然形成的,火燎玉器的種都特好,不管啥種質的玉件那有啥樣的玉遇熱不會變化的。而玉種好的反而能在加熱的時鎖住玉表面形成磁化感覺(如圖四、圖八,圖十一)或保留住玉內的水分而有水汪汪的質感(圖十七),反而差的玉種可能就是無法保持住火劫後玉的水分或沒有磁化的感覺,會類似白粉系的雞骨白沁色去了(圖十八)。那為什麼火燎的工特別漂亮,換個思緒,原主人用好料好工,周圍東西就豐富了,可以附加色彩的來源變多了,那是不是形成多色系的好料好工器件也變多了呢? 如果要筆者提證據,我沒有。 實驗給不收色的人去做;筆者收色 ,色好就是重點。要證據沒有,色樣品有一些。圖十九一根扁方長長一邊來熱一邊沒熱,壽衣磁化原裝漸進式的分層,多色(壽衣沁)牛毛紋(中間磁化過渡)原玉種(遠離熱源)漸進式的變化,至於色系是什麼東西額外造成的,對筆者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我是古玉好色團團員,要的是玉上的色,是火燎壽衣沁的現象,筆者是理性+感性玩玉成員 ,俗不可耐的野獸派,筆者玩想玩的色,至於成因,留給有很多時間做實驗的純理性成員自行換名去。
圖十五 壽衣沁瓜瓞綿綿喜婚大碗 邦漢斯拍品 (圖引自邦漢斯官網)
圖十六 艷紅色壽衣沁博古圖賞瓶 安徽龍裔拍賣公司拍品
圖十七 玉內含水感壽衣沁荔枝擺件 Tucson museum of art 博物館館藏拍賣品 (安徽龍裔拍賣公司藏品)
圖十八 失水感壽衣沁/火燎 龍耳活環杯 清宮舊藏(北京故宮藏)[6]
圖十九 壽衣沁-磁化牛毛紋-白玉種 火燎漸進過渡扁方
盡信書不如無書,[1]~[6] 對沁的時空背景和今人的知識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強求要改沁名並不切實際,如沁色篇(一)後之後話感想要完全知道沁色的成因,很難,就算李鳳公林於[3]中提出“玉為粘土矽酸鹽類之化合物, 其硬度、光澤、色素亦因種種所含之性質而異。…地中熱力蒸發,玉面之矽酸溶解,玉之硬度賴矽酸保護,今失卻保護能力,則外物自然侵入…玉之沁色為酸化金屬液浸入而成, 種種之色素,視含金屬之類別,即呈顏色之異同”以目前看來是相當正確的觀點外,對顏色大家還是會依自己舊往的觀念有一定解釋,強求除非哪天自己當墓主了有相同的環境,那話語權可信度就高了。如同清末唐榮祚在《玉說》一書中說“究其受沁之源,實難盡辨,蓋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且深藏於廣厚之中,變化於重一泉之下,故雖各致之需,殫竭智慧,極力揣摩之識見,終有莫及之處耳”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此文僅是以閒聊方式隨筆並不是一定壽衣沁就一定是如此。閒聊文疏誤頗多只為搏君一笑。
參考資料:
[1]民國劉大同《古玉辨》
[2]清陳性《玉紀》
[3]民國李鳳公《玉紀正誤》
[4]民國呂美璟《玉紀補》
[5]李英豪《民間玉》藝術圖書公司1992
[6]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中》1995
[7]清唐榮祚《玉說》
留言列表